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3章  (第1/2页)
    42-尘埃落定    沈伯谦的暴击三连杀问的卫氏哑口无言、乱了阵脚,心虚的摘下了头上的银钗。【】    这个举动,无异于承认了沈伯谦说的话,简直是不打自招。    村里人看卫氏母女,甚至是卫家人的眼神都不对了。    而比村里人更愤怒的是徐老爹。    卫氏带的钗子他还问过,卫氏一直说是女儿送的,他也只当是女儿孝心,没多想。    但放到现在一想,卫氏就是有次赶集回来后说女儿送了她这几件首饰。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刚才猛然想起,那次卫氏跟女儿一起赶集回来,衣服和头发似乎都乱了。    女儿特地先回娘家梳理一下,说是赶路累了,怕女婿看见心疼,歇歇再回家。    当时他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现在想起这一幕......    难道就是?一想到这种可能,徐老爹一口老血差点儿喷出来。    再四围一看,顿时觉得人人都在笑话自己带了绿帽子,不一会儿气的嘴唇发抖,手脚打颤。    最终他却什么都没说,狠狠的瞪了沈伯谦一眼,脸色阴沉的冲进家,“嘭”的一声关上大门。    自始至终,他看都没看卫氏母女一眼。    而卫氏的心随着徐老爹转身和关门声彻底沉了下去,她怕了。    这么多年,她能在沈家过的舒坦,都是因为她笼络住了徐水生。    如今,这老东西怕是信了小畜牲的话。    他以前是怎么打徐大姑和徐有才的,她清楚的很,徐水生动起手来可不知道什么是轻重。    一想村里那几个好打老婆的,卫氏心里忍不住一颤。    这可怎么办?    饶是她一向能言善道,此刻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为自己辩解。    况且,她要面对的怒气可不仅仅来自徐老爹一个人。    要不是里正徐水平让人拦着,围观的村民早就有人要上来打人了。    意图勾结外人,yin/辱村里的女人,卫氏不被打死都算是命大。    而一直缩着的徐老蔫儿二人也似乎良心发现,突然冲出来。    跪在地上,不住的冲着人群磕头。    嘴里倒豆子似的把卫氏的毒计一五一十的交代出来。    说,当初就是卫氏娘家兄弟卫军拿钱给他们,让他们去翻徐有才家的墙,败坏徐大姑名声的。    他俩又贼心没贼胆,故意弄出动静让徐有才发现。    徐大姑身上的胎记也是卫氏娘家兄弟告诉他们的,胎记位置还是卫氏亲口说的。    他们就是凭这个,才敢散播睡了徐大姑的谣言。    末了徐老蔫儿想起什么的样子,缩着肩耷拉着脑袋加了一句:卫军当时说了,就是要让徐大姑走投无路,把她逼出徐家庄,死了也没事儿。    只要让全村人都看看她的下场,以后谁想跟她一样,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    但其实最后这句话,还真不是卫军说的。    这是沈伯谦教他们两个说的。    上辈子因为上学的事儿,沈伯谦跟自家爹妈、外公游击战多年,深谙撒谎真谛。    九句真话掺一句假话,就是神仙也听不出来。    更何况,这句假话还说的合情合理。    俩人说完又是一个劲儿的磕头,哭的鼻涕一把泪一把,还说什么:    他俩虽说平时偷鸡摸狗的不招人待见,但害人的心思可是从来也不敢有的。    卫氏想害村里人的事儿他俩是一点儿都不知道,不然,早就把卫氏揪出来了,还能干着刨自家祖坟的事儿?    再说了,人家沈秀才一个外村人都知道出来说句公道话。    他俩虽然平日里不争气,但说到底也是徐家人,村里走一趟遇到的一多半都有亲戚。    怎么可能给这卫氏做这种事。    再说了,这真要出事儿传出去,徐家庄的人还有什么脸出去见人?    除非卫氏那样吃了猪油蒙了心的,谁都不会这么没人性。    俩人一边说一边揭发卫氏,什么她嫁人之前就跟个货郎不清不楚的,所以一直没嫁出去,后来才跟了鳏夫徐水生。    徐家庄真正不守妇道的其实就是她。    她就是怕人知道,才故意转移视线,无赖徐大姑的。    但卫氏又岂是束手待毙之人?期间极力辩解,也搬出了当初说服徐老爹的那套说辞,说徐老蔫儿是被徐大姑指使的。    但此一时彼一时,若是沈伯谦刚到那会儿,她这话估计还能说服不少人,现在?    徐家庄众人心中早已有了决断,任凭她说的天花乱坠也是无济于事了。    反倒是原来跟二姨和徐大姑交好的几个婶子,气冲冲的指着她的鼻子骂了个狗血淋头。    卫氏从来没有感到如此的心慌意乱、心神不宁。    她不知道,这种感觉叫做无助。    偏因为她和女儿白得了首饰的事儿,两个嫂子眼馋,回娘家的时候明里暗里向她要。    只说她男人疼她,没了这些自然还会给她买更好的。    还不惜拿出徐大姑的事儿来说嘴。    为了堵住俩嫂子的嘴,卫氏前段时间咬牙拿了五两银子出来,说请她们去赶集。    看儿女和睦,卫家二老也高兴,今儿一早跟着儿子都去了镇上,不到天黑恐怕是回不来的。    这真是给自己挖坑,害的她眼下想找个撑腰的人都没有。    卫氏真是欲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