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章 希望  (第1/1页)
    在回管河的路上,可以看到几两牛车后,密密麻麻跟着众多难民,蜿蜒了四五里地。    难民身后是杨铮及一众官员。    杨铮愿意征调民夫,这是好事,即解决了徐州城外的难民问题,也可以发上一笔小财,何乐而不为呢?    到了管河处后,发现递运所的船只早就到了。见到正主回来,个个挺起腰杆,做恭敬状。    他们可是听说了,杨公子大方得很,上次前来卸货的弟兄,每人打赏了一两银子,今天好好表现,应该也会有不菲的收获。    “先吃饭,再卸货。”    杨铮做了指示。    难民们从身后的包裹里取出碗筷,在一众官员要求下,排起了长龙。    他们神情激动,闻着锅里浓郁的米粥香气,后面之人探头探脑,十分焦急,显然是很久没有吃过饱饭了。    “看来这东家不错!”    在来的路上,他们都已被告知,此次到管河,是要做力夫,不管卸多少货物,都可以吃上饱饭。    杨铮与一众官员也喝了几碗稀饭。    等到吃饱喝足,在杨铮的安排下,所有青壮劳力开始忙碌起来。    由于货物众多,一直忙活了一个时辰才结束。    杨铮把钱结清,如他们所愿,照例给了每位官隶一些小钱,他们皆大欢喜,拜谢一番后,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现在天色渐黑,已不可能再赶路,幸好夜里天气不算太冷,将就几晚上没有太大问题。    管河处的三十多人,加上新寨赶来的一个总弟兄,足够应付晚上发生的任何突发事件。    难民估计有六七千人,已快赶上新寨的人口,他们把管河周围占的满满当当,熟人们聚在一起,小声嘀咕。    安置好他们,新寨就有一万五千多人,顿感亚历山大,各种开销肯定是个大问题,附近的山匪要不被灭,要不远走,如果不想办法解决钱粮问题,杨铮自己都觉得不可能走的太远!    银子还有两万多两,倒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若是不行,可以重cao旧业,做一些劫富济贫的工作。不过今年的首要任务除了练兵外,便是先把荒地开垦出来,把冬麦播种下去,这样到了明年夏收,新寨百姓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大大减轻杨铮的负担。    还有买来这么多火炮,炮兵的训练也要提上日程。    炮兵铳兵都有了,再加上五千多人的队伍,杨铮仿佛看到了未来光明,天下我有,万物在手!    ……    第二日一早,众人开始行动起来,把所有的货物重新装船,然后运到黄河对岸。    不过难民还要逗留几日,以便让新寨做好充分准备。    这几天里,杨铮看他们蓬头垢面,浑身泥泞,下令让他们就近清洗干净。    清洗完后,杨铮又找来布巾,各青壮将之一一绑成头巾,果然在装备了统一的黑色头巾后,这支难民总算有了点精神气。    五日后,也就是崇祯十二年八月十九日,难民在杨铮带领下开始渡河。    通往新寨的山路已经重新修葺过,铺上碎石沙砾,比以前要好走许多,每隔上四五里便会有新寨弟兄接应,这样走走停停,不到中午,难民队伍便到了新寨。    吴川施厚泰早就寨门等候。    那些难民打量着这座新建的城池,加上众多“官兵”把守,都很好奇,难道是新城?    他们站在一边,不知所措,显然,太多的官兵给了他们极大震慑。    杨铮站在高处,咳嗽了几声,大声说道:“诸位,这里是朝廷新设的县城。凡加入新寨者,每户分田十亩,第一年不收租,第二年为每亩一斗,三年往后,开始每亩二斗。”    “而且,从今天开始到明年夏收,你的吃住都有我们包办!”    难民都被吸引过来,靠前的一些激动万分,都感觉来对了,而听不到的百姓则是焦急万分,只是努力往前挤去。    “不过,凡入新城,家有青壮,必须加入新军,参加训练,若有隐而不报者,全家驱逐!”    “现在,所有人都去登记,清洗过后,分发衣物,然后由各坊正给你们安排住处。”    新寨里能识字的都已找了出来,吴川,施厚泰,协助许大发清点缉获的女子赵罗淑等。每人前面都摆一方桌,有新军弟兄守卫。    “叫什么名字?”吴川问着前面一人。    “方武!”一男子领着妻儿恭谨站在面前。“这是妻子罗氏,犬子方铮!”    吴川抬起头来,诧异道:“读过书?”    方武惭愧道:“读过,可始终没有中过。”    吴川笑容和煦,道:“基本的书写都懂?”    方武点了点头。    吴川道:“既然你会书写,以后你便做个书办。不过眼下还要你来帮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