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762章 尽人事,听天命? (第2/3页)
说的道理我都懂。我只是不想因此跟官家失了情谊。” 寇准破口骂道:“伴君如伴虎,你见过那条大虫跟人讲情义的。它吃了你以后,能给你留一个骨头渣子,就算很仁义了。 指望它给你留条命,你在想屁吃。” “官家并非那种无情的君王……” “再有情的君王,那也是君王。” “我们身为人臣,总得照顾一下君王的心情吧?” “他若是那天抽风,要将新得的燕云五州之地舍出去给辽国,你也舍得吗?老夫当年若是照顾先帝的心情,让他心甘情愿的送三百万贯岁币给辽人,百姓们能赞叹老夫是一位忠臣吗?” “祖父,您这就有点不讲道理了。事情跟事情他不一样。” “哼,等你遇到了,你就知道他一样不一样了。” “……” 寇季跟寇准掰扯了许久,最终还是败了下阵。 寇准的意思很明确,必须求情,不求情都不行,但只能求情,其他的什么也不要做。 “老夫会在府上盯着你,免得你胡来!” “谨遵祖父教诲!” 寇季十分违心的糊弄着寇准。 寇准见寇季答应了,放寇季离开了正厅。 寇季出了正厅以后,摸了摸脑门上的细汗,低声嘀咕了一声,“官家也是个人呐……” 寇季是既想保住刘亨,也想照顾赵祯的心情。 寇准通篇都是自保之道,并不符合寇季的心意。 寇准是个自私的人吗? 寇准不是。 他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如此自私的建议,纯粹是为了维护寇季。 寇准的心意,寇季领受了,但寇季不会依照他的说法做。 情,他是不可能再为刘亨求了,因为他要照顾赵祯的心情。 赵祯若是执意要杀刘亨,他会暗中出手助刘亨脱身。 只要不露痕迹,就能同时照顾赵祯的心情、保住刘亨的性命。 寇季出了正厅,就独自赶往了自己的书房。 他发现,他书房绝对是一个躲麻烦的好地方。 他待在书房里,没有一个人打扰他。 出了书房,向嫣和寇准都来了。 虽然只是纯粹的心里在作祟,但寇季现在就需要一个心安的地方。 寇季回了书房。 寇忠快速进了正厅,将寇季在正厅门口嘀咕的话一字不露的告诉了寇准。 寇准听了以后,长叹连连。 “痴儿……痴儿……坐上了那个位置,要当英明之君,就不能当人……” 寇准的长叹,在寇府别院正厅内久久回荡不觉。 此后一段日子,寇季就一直蜗居在府上没有出去。 赵祯也一直辍朝没有出现。 汴京城内的风云,并没有因为他们两个闭门不出尔消声灭迹。 寇季蜗居在府上的第二日。 赵祯下旨称,他感念杨太妃的养育之恩,厚赐杨氏族人。 杨太妃的兄弟等人,先后被晋升了官爵。 一个个去的都是油水丰厚的地方。 表面上看起来,杨太妃的兄弟等人因为杨太妃的死,谋得了巨大的好处。 但知道内情的寇季,却感受到了腾腾杀机。 油水丰厚的地方,有油水,自然也有风险。 容易捞钱,也容易被嫁祸。 赵祯明显是想将杨太妃的兄弟等人先架上去,然后再精挑细选的给他们安一桩足够诛九族的大罪,然后顺势将他们砍一个干净。 只要赵祯给他们安的罪名足够大,足够引起天下所有人的愤恨。 杨太妃的余荫也罩不住。 杨太妃兄弟等人兴高采烈的走马上任的时候。 赵祯挥下了血腥的第一刀。 第一刀砍的不是陈氏、苏氏、刘氏的人,而是宫里的人。 宫里的魑魅魍魉们,不论跟此事有没有牵连,只要被查出来,都被赵祯送上了断头台。 赵祯血腥的长刀挥起以后,就没有停过。 宫里的魑魅魍魉们杀完了,宫外该杀的人也押解到了。 首先被压入刑部大牢的,是刘氏的族人。 但刘氏父子仍旧被关在宫里,刘亨如今还没有押解进京,所以刘氏族人并没有最先被送上断头台。 最先被送上断头台的是苏氏的族人。 苏氏九族尽数擒获以后,足足有近八百多人。 八百多人一次被押服到了刑场上,场面十分壮观。 刽子手一轮一轮的砍脑袋。 砍下的脑袋在刑场上堆成了一座小山,鲜血染红了整个刑场。 场面十分骇然。 寇季知道苏氏并没有参与杨太妃和刘从美做下的事情,所以他稍微关注了一下苏氏一族被斩的罪行。 其中有一条,寇季觉得应该是苏氏一族被斩的真正的罪行。 那就是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在乡间侵占民田。 其侵占的良田,多达十万亩。 小小的一个御女而已,在宫里还不如一些有身份的女官重要,家中的父兄就敢如此胆大妄为,被拉出来斩首,也不奇怪。 临死之前还被赵祯利用了一下,用于混淆视听。 苏氏被斩以后没多久,陈氏的族人就被尽数押解进了汴京城。 奇怪的是,陈氏的族人中,并没有女眷,清一色的男丁。 押服到了汴京城当日,就被一体斩绝。 陈氏女眷去了何处,无人知道。 寇季觉得,赵祯大概是觉得将陈氏全部砍了,实在太便宜陈氏了,所以将陈氏的女眷另外发放到了别处去受刑。 受的什么刑,寇季猜测不到。 但寇季却可以断定,一定是一种极其屈辱的刑罚。 陈氏族人被斩以后。 赵祯并没有动手砍了刘氏族人,而是恢复了常朝。 但寇季请了病假,并没有去。 上朝第一日。 有侍御史上书,称赵祯大行杀伐之道,有失仁和,直言后宫里的事情存在着疑点,要求赵祯给出真相,再行杀伐也不迟。 赵祯又罢朝了。 罢朝以后,下了一道旨意。 侍御史被罢官去职,流放千里。 此举激起了御史台一众官员的不满,他们纷纷上书,为其辩解。 赵祯在御史台一众官员的辩解声中,改判了那位侍御史斩刑。 御史台一下子炸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