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769章 终究还是一个人抗下了所有 (第3/3页)
细节以后,就没有在马车上多待。 王曾走后,寇季坐着马车回到了府上。 寇季回到府上没多久,寇季要卖给交趾的皮甲等物,就被运出了兵库,悄无声息的运往了邕州。 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 除了几个知情人外,剩下的人都被蒙在鼓里。 …… 年节期间。 汴京城一如往常的热闹。 城内外一如往常的喧嚣。 满朝文武一如往常的慵懒。 年节过后,交趾使节离开了汴京城,临走的时候,寇季派遣了一个人跟着他离开了汴京城,赶往了邕州。 等他到了邕州以后,交割了钱财,就能带走他购买的军械。 大宋跟交趾的军械交易,只是私底下进行的,所以明面上无人关注。 大宋朝野上下的人,在开春以后,被另一件事情所吸引。 那就是朝廷推行简字的事情。 此事传扬出去以后。 读书人不可避免的又闹了起来。 有传言称呼,简字乃是朝廷新编排的字,跟原有的文字完全不同,读书人现学的字,在简字推行以后,将会变得毫无用处。 尽管朝廷在发布邸报的时候,将如何编排简字,如何推广简字,以及简繁两种字并行的消息传了出去。 读书人们也不相信。 他们情愿相信谣言,也不相信朝廷的邸报。 他们也不知道从何处得知,寇季是推行简字的罪魁祸首,纷纷跑到了寇府和寇府别院外闹腾。 有声讨者、有谩骂者、也有写文抨击者。 寇季坐在书房内,耳听着别院外的声讨声,对不远处的陆铭道:“外面聚了多少人?” 陆铭躬身道:“四百多人……” 寇季缓缓点头,“那没多少,还不够火器营一轮杀的。” 陆铭嘴角抽搐了一下,“少爷,门外那些读书人当中,有不少是有功名的,擅杀的话,对您名声不好。” 寇季翻了个白眼道:“我一个枢密使,要好名声做什么?” 陆铭苦着脸道:“可其他读书人知道了,一定会将您传扬成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您一旦背上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名声,您的后背恐怕就不好做人了。” 寇季略微思量了一下,道:“说的也是……” 寇季对陆铭吩咐道:“你出去告诉那些读书人,就说推行简字,是官家的主意,跟我无关。” 陆铭脸色微微一变,苦着脸道:“您这不是陷官家于不义吗?” 寇季摆摆手道:“官家不会在意的。” 陆铭脸色更苦了,“官家真不会在意?” 寇季翻了个白眼,喝道:“话真多……出去到门外守着,有人闯府就乱棍打出去,我思量思量对策。” 陆铭答应了一声,离开了寇季书房。 寇季在陆铭离开以后,哭笑不得的道:“傻小子,官家将此事当成了一次刷名声的机会,怎么可能会在意?官家现在巴不得全天下的人都盯着他,都骂他呢。” 推行简字,固然遭人恨。 可推行蒙学,大兴教化呢? 朝廷明明可以将推行蒙学的事情先抛出来,削弱读书人的反抗力。 可现在却先抛出了推行简字的事情,招骂。 为的是什么? 为的就是痛痛快快的打脸。 试想想,读书人们闹的最凶的时候,赵祯下一次狠手,将他们好好收拾一番。 等到士林为此轰动,准备大闹一场的时候。 赵祯抛出在天下大兴教化,推广蒙学的事情。 士林中准备闹事的读书人,瞬间会土崩瓦解。 他们不仅不会闹事,还会高举赵字大旗,赞扬赵祯。 为何? 是因为赵祯大兴教化吗? 不是。 是因为赵祯给了他们一份待遇十分优厚的工作。 大宋的读书人不多。 此次大兴教化需要的先生又多。 一网捞下去,一大半读书人,都会被朝廷收编成蒙学先生。 一个个吃上赵祯赏赐的俸禄,又怎么可能说赵祯坏话。 最终的结果就是,最先被赵祯下狠手收拾的读书人,以及一部分存心不良的读书人,成为牺牲品。 没人去可怜他们,也没人会为他们奔走伸冤。 寇季为何清楚这全盘计划? 因为这全盘计划是寇季一手谋划的。 赵祯要刷名声,寇季就顺手帮了他一把。 只不过,一切的计划都怕意外发生。 寇季此次制定的计划,也发生了意外。 依照寇季给赵祯制定的计划,在读书人们闹的差不多的时候,赵祯站出来澄清此事,将一切的骂名揽过去,然后找机会下狠手清理。 一开始,一切都在按照寇季的计划发展。 到了赵祯站出来澄清此事的时候,发生了意外。 赵祯在寇府别院门口的读书人超过了一千之数的时候,下达了旨意,明确的告诉了全天下人。 推行简字是他一个人的主意。 他推行简字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化。 然而。 没有人信。 不仅没有人信,声讨寇季的队伍变得更壮大了。 …… 资事堂内。 赵祯难以置信的站在龙案前,“王爱卿,你是说,全天下人都不相信朕?” 王曾站在下首,苦笑着点点头。 赵祯质问道:“为何?” 站在王曾身旁的吕夷简幽幽的道:“读书人们觉得,官家是为了包庇和庇佑寇季,才揽下的此事。” 张知白补充道:“不仅如此,还有人称,是寇季蛊惑了官家,让官家出面,帮他顶替骂名。读书人们现在都认为,寇季蛊惑官家,陷官家于不义,乃是谗臣、jianian臣。 一些自诩正义之士的人,如今跟着读书人们一起,声讨起了寇季。” 赵祯无力的坐在了座椅上,叹了一口气道:“这算怎么回事啊?” 王曾三人对视了一眼,苦笑了一声。 吕夷简拱手道:“官家也不必为此烦忧,虽说官家不能借此积攒名声,但官家却借此看出了人心。 百姓们和读书人,情愿将一切的过错算到寇季身上,也不愿意让官家背上半点污名。 足可见官家深得民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