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807章 多达千万的贫寒百姓 (第3/3页)
,果然提出了要大宋驰援西州回鹘的要求。 赵祯当场告诉了西州回鹘的使节,大宋暂时没办法派遣重兵去帮助西州回鹘,但是可以派遣一支一万人的火器军,赶往西州回鹘驰援。 西州回鹘使节,在垂拱殿内哭的险些昏死了过去,也没能再从大宋多讨一个兵。 “弱国便是如此!” 赵祯在事后,当着满朝文武,说出了此话。 满朝文武深以为然。 弱国只能四处行乞。 强国才能站在世界的顶端,施舍诸国,决断诸国生死。 …… 种世衡在汴京城内待了半个月,再次带上部曲,以及一万驰援西州回鹘的火器军,踏上了征程。 走的那一日,寇季亲自去相送,一路送出了开封府地界。 望着种世衡毅然决然的赶往河西的背影,寇季心中感慨万千。 他觉得,历朝历代都该善待武人。 他们在功成名就以后,或许会跋扈一些,不讲理一些。 但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在为国朝拼命。 种世衡去了河西,西域的局势再乱,种世衡也能想方设法确保河西无忧。 河西无忧。 寇季便能放心的拆分刚刚回到了西宁州的永兴军。 年底的时候,新建的坐镇大理的禁军筹备完毕,入驻了大理。 坐镇在大理的五万捧日军,在捧日军大将军率领下,回到了汴京城。 捧日军回到了汴京城以后,也逐渐的进入到了拆分当中。 小半年时间内。 大宋各处的禁军,一直处在频繁的调动当中。 汴京城外的军营,每日都有将士打包了行囊,赶往别处,每日也有其他地方赶来的禁军,进入其中。 与此同时。 范仲淹和庞籍二人,在陕西府推行路改府的政令,也逐渐看到了一些成效。 几百万贯钱撒出去,陕西府各州县,皆建立了一些营造作坊。 其中有酿酒的、有锻铁的、有纺织的、还有制作一些干果等物的。 在作坊立起来以后,便在陕西府各地开始招工,只招收贫寒的吃不起饭的人。 陕西府里贫寒的吃不起饭的人,此前在朝廷分派从庙宇里清查出的田产的时候,解决了一部分。 在范仲淹建立起各大作坊以后,又解决了一部分。 等汴京城纺织作坊在陕西府落成以后,又解决了一大部分。 还剩下一小部分,是一些只愿意种田,除了种田以外,什么也不愿意干的人。 对于这部分人,范仲淹和庞籍并没有强迫他们去各大作坊做工。 而是上报给了朝廷。 赵祯和寇季在商量过后,果断吩咐范仲淹和庞籍,将此类的人集中在一起,送到了大理去。 喜欢种地,那就去大理种地。 朝廷在大理有足够的地让他们种。 在这一连串的cao作下,陕西府的贫苦百姓,以rou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到最后,陕西府境内仅有一小部分不愿意离开陕西府的贫寒人家,依旧贫寒。 其他的人,几乎已经脱离了赤贫。 虽然谈不上发家,但是至少不会因为吃不到饭而饿死。 范仲淹和庞籍,可以说是政绩斐然。 赵祯立马派人将陕西府境内的情况,明发邸报,昭告天下,并且要求各地方派遣官员赶到陕西府去观政,看看推行府制给陕西府带来的好处。 以此削减地方上对路改府制的抵触。 开封府是最先派人赶到陕西府去观政的。 从开封府派人赶到陕西府,到开封府境内推行新的府制,前后不足半个月。 相比起陕西府改府制。 开封府改府制就容易的多。 开封府上下官员都知道,路改府制,是朝中几位掌权的大佬的共识。 路改府制不仅不会对他们的地位和权利产生削减,反而大大的增加了他们的权利。 所以开封府推行府制的速度,非常的快。 仅仅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新府制。 随后,各地开始陆续的推行了路改府制。 由于路改府制,并没有动官员的利益,也没有动地方豪强的利益,再加上陕西府路改府制的效果摆在那儿,所以各地推行路改府制碰到的阻力,十分小。 在路改府制逐渐推行的时候,各地贫寒百姓的数字,也逐渐递到了内廷当中。 资事堂内。 赵祯手里握着一卷厚厚的册子,感叹道:“朕原以为,在朕的治理下,各地百姓即便是贫苦,也不可能吃不起饭。 可如今路改府制清理出的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寒百姓,足足有达到了百万。 没有田产的百姓数目,达到了千万之巨。” 赵祯将册子甩到了桌上,声音沉重的问道:“近百万的百姓,吃了上顿没下顿,近千万百姓没有田产。难怪民间频频有人造反,难怪民间频频有百姓逃往山中落草为寇。 他们吃不饱饭,他们不造反,谁造反? 朕要是吃不饱饭,朕也造反。” 吕夷简等人对视了一眼,齐齐垂下了头。 赵祯继续道:“朕记得太祖立国的时候,可是想方设法的将田产分到了百姓手里。现在,你们告诉朕,百姓们的田呢? 户部每年审计,我大宋每年新增的田产,成倍数增加。 足可见,我大宋的田产,比起太祖在位的时候,多了不少。 可如今百姓们手里的田产,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变得一无所有。 户部、吏部,每年审计的时候,奏报给朕的东西,是要多漂亮有多漂亮。 如今看来,只是虚有其表。” “吕夷简?” “臣在!” “你去告诉户部和吏部的官员,让他们拿着他们近些年奏报中提到的那些漂亮的东西,给朕到地方去好好核查。 查清楚了,属实,再回来。 查清楚了,不属实,降职。 查不清楚,就让他们自己去给百姓交代。” 赵祯此话一处。 吕夷简脸色难看的道:“官家,户部和吏部的官员派遣出去以后,谁来处理户部和吏部的事宜?” 赵祯冷笑道:“朕不派遣他们出去,将他们留在户部和吏部,他们就能将户部和吏部的事宜给朕办明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