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876章 许一个开府建衙! (第2/3页)
朝廷也曾硬派过进士去任职。 可那些进士情愿辞了官,背着个进士名头厮混,也不愿意去穷乡僻壤和不毛之地。 所以那些穷乡僻壤和不毛之地,几乎都成了犯官们的发配之地。 所以张知白的担心不无道理。 如今还留在大宋的一些十分有才又有背景的读书人,连大理和交趾也不愿意去,甚至在此前为燕云十六州选官的时候,也不不愿意去,他们怎么可能去长城外为官呢? 赵祯听完了张知白的话,见吕夷简和王曾眉头紧皱着,不悦的道:“四哥说过,毛病都是给惯出来的。 一个个只想享富,却不愿意为朝廷去受苦。 那朕凭什么用他们? 这朝廷用谁,用到什么地方,不是他们说了算,是朕说了算。” 吕夷简三人闻言,对视了一眼,齐齐躬身道:“官家圣明。” 赵祯继续道:“朕回头会下旨,往后的礼部试和殿试,都由朕主持。朕以后派官,吏部以后派官,都以边陲优先。 再边陲立功的,可以加官三级。 升迁到了都城,也有优待。 在中原腹地为官的,无大功者,别想加官。 想要升迁,那就先得经过吏部、知府衙门、州衙门,三级严审。 他们不是觉得在中原腹地当官好混嘛? 那朕就让他们看看,在中原腹地当官,到底好不好混。” 此话一出。 吕夷简三人一脸愕然的看着赵祯。 赵祯冷冷的盯着吕夷简三人,“你们三个有意见?” 吕夷简迟疑了一下,道:“此举会不会有欠妥当。一些有才之士,可能会因为官家此举,放弃科考,甚至放弃做官。” 赵祯冷声道:“不愿意为国所用,不愿意为国出力,不愿意为国受苦,有才又如何? 待到天下大定以后,朕会在州衙门设立州学、府衙门设立府学、汴京城内设立国学。 到时候,人才多得是,朕不愁没人用。 他们既然不愿意为朕所用,那朕就一辈子不用他们。 至于另投别国,朕倒是想看看,外面还有那个邦国敢收留他们。” 吕夷简三人听到了赵祯此话,对视了一眼,一脸的苦涩。 以往,逃离了大宋的有才之士,可以投靠西夏,可以投靠辽国,也可以投靠青塘,甚至还有去大理或者交趾的。 可现在,有才之士能去的地方,几乎都被大宋给灭了。 天下间,除了大宋,他们再也没办法向其他任何一个邦国效力。 因为目光所及之处,不是被大宋给灭了,就是在被大宋给灭的过程中。 他们要么为大宋效力,要么就庸庸碌碌的当一个平头百姓,当一辈子。 真要是有邦国敢大批量的收留大宋的有才之士,跟赵祯作对。 那大宋的兵马应该很快就能抵达战场。 大宋如今有实力制裁周边所有的邦国。 所以赵祯的意志,大宋周边的所有邦国都必须遵从。 赵祯瞥了吕夷简三人两眼,继续道:“一会儿去礼部,让礼部张贴出榜文去,加开恩科。 再去太学和国子监,告诉里面的学子,凡是入学两年以上的,都给朕去辽土。 四哥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 不愿意的,就从太学和国子监内除名。 告诉他们,别给朕传什么风言风语。 朕要是听到任何风言风语,朕不介意送他们全家去辽土当罪民。” “太学和国子监内,有许多官员子嗣,官家此举,不怕官员们议论吗?” 吕夷简迟疑着说。 赵祯瞪起眼,喝问道:“比如说你吕家的子弟和门人吗?” 吕夷简脸色一变,惶恐道:“臣回家以后,立马将吕家的读书人,尽数送到辽土去。” 赵祯哼了一声,“论才能,比得上朕四哥的有几人?论功绩,比得上朕四哥的,又有几人? 朕的四哥尚且在边陲上奔波,一群在汴京城内享清福的人,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真以为离了他们,朕就治不了国了? 有多少人盯着他们的位置,他们心里清楚。 他们不听朕的,朕就换一批。” 吕夷简、王曾、张知白三个人一脸震惊。 从古至今,还没有那个地方敢说出这样的话。 这话听着霸气,可十分容易得罪人。 而且一得罪还是一大批。 赵祯见吕夷简三人一脸震惊,冷冷的笑道:“你们觉得朕在跟你们开玩笑?别说是接替他们的人了,就算是接替你们的人,朕也能找得到。” 吕夷简三人齐齐弯下了腰。 他们知道赵祯不是在说假话。 能接替他们的人,不仅有,而且有很多。 年纪比他们大的老臣,赵祯能拉出一大批。 年纪跟他们相仿、功劳和资历不输给他们的老臣,也有很多。 后起之秀更是不计其数。 赵祯摆了摆手道:“朕就随口一说,你们三个人也不用如此害怕。你们三个人,为了我大宋,做了不少事,朕还不至于卸磨杀驴。 朕只是想让你们知道,朕离了谁都行。 所以你们告诉下面的那些人,别给朕端架子,也别在朕面前拿大。 朕能给他高官厚爵,也能收回一切。” 吕夷简三人躬身道:“喏……” 赵祯叹了一口气道:“即便是将太学和国子监的读书人送到辽土,恐怕还是不够。开恩科,等进士们考出来,恐怕已经到了一年以后了。 你们还有什么法子能解决此事?” 吕夷简沉吟着没有言语。 王曾一时半刻也想不到好法子。 张知白思量再三,道:“不如就暂时效法兴庆府等地,施行军管。我们只需要派遣一个府衙门的人,去帮着地方兵马管束百姓。” 赵祯皱眉道:“辽地不比兴庆府等地。兴庆府等地好歹还有一些我大宋的百姓,只派遣一个府衙门的人,也能加快兴庆府等地汉化,让兴庆府等地彻底融入我大宋。 辽国就不同,辽国除了燕云十六州有大批汉民以外,其他地方的汉民并不多。 辽国虽然推行了汉化多年,可是读得起书的辽人,仅仅只有一少部分。 大部分的辽人还是不通教化,甚至连汉话也不会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