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972章 疯狂的吕夷简,发飙的李迪 (第3/3页)
许下如此承诺。 他就是想借此吸引更多的百姓到青塘去落户。 事实证明,他的方法是有效的。 随着他放出的豪言传便了大宋以后,有许多人跟着前往青塘的大部队赶往了青塘。 其中有一些贪恋青塘田产的,决定去青塘落户。 也有一些是去青塘打工的。 对。 就是打工。 他们不是去服役的人,也不想在青塘安家落户。 他们就想去青塘种地,想赚取吕夷简许下的那些牛羊马。 良田和牲口对百姓们而言是珍贵的。 虽然如今的牲口价格大跌,但仍旧不是许多贫寒百姓所消费得起的。 所以他们想去青塘做工,赚取牛、羊、马。 一群人浩浩荡荡的涌现到了西宁州以后,数量已经达到了二十万。 其中服役的十万,家眷六万,愿意在青塘落户的六千,剩下的都是前去青塘打工的。 吕夷简亲自策马赶到了西宁州迎接他们。 然后带着他们入了青塘。 到了青塘以后,吕夷简快速的从他们中间挑选出了许多领头人,依照军中的排序方式,将他们编成了一个一个营。 然后将他们分别安置在了青塘境内为数不多的城池内。 并且大方的将青塘境内的那些屋舍、寺庙,分给了百姓们居注。 然后又给他们分配了牛、羊、马、农具,并且给他们划分了开垦良田的区域。 二十万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农家子。 所以不需要人刻意去教他们种田,他们自顾自的就开始在青塘境内开垦起了荒田、划分起了草场。 吕夷简只需要给他们提供种子,并且叮嘱好领导他们做工的人规矩以后,就不用太灌输他们。 吕夷简自己领着那些愿意在青塘境内安家落户的人,住进了青塘最繁华的青塘城。 给他们分了大屋、大宅。 不仅如此,还给他们每家每户分配了一千亩地、一千亩草场,牛羊马匹等数量翻倍提供。 然后又将青塘的王宫和青塘王宫旁庞大的寺庙,改成了学社,让那些孩子们去读书。 此事传扬出去以后,那些在青塘境内服役的很多男丁,都动心了。 那些去青塘打工的百姓也动心了。 没办法,吕夷简给的太多了。 多到他们活到这么大,也没敢奢望过的地步。 有大量的田种,有成群的牛羊马匹,孩子还有书读,对他们而言吸引力太大了。 于是乎,在吕夷简的诱惑下,落户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地方上百姓的户籍被转移,地方衙门不乐意了。 特别是临近青塘的几个衙门。 其中西宁州知州喊的最惨。 在吕夷简开出的一千亩良田、一千亩草场的诱惑下,西宁州半数的贫寒百姓跑了。 由于身处在边地,民风彪悍,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地方衙门的约束,说跑就跑。 西宁州知州眼看着西宁州内许多纺织作坊纷纷歇业,眼看着街道上的行人逐渐变少,他怒不可止。 参奏吕夷简的奏折一封一封往汴京城递。 赵祯和寇季二人假装没看见。 朝中百官也无人提及此事。 毕竟,比起吕夷简,西宁州知州在朝中就是一个喽啰。 吕夷简虽然离开了中枢,可门生故旧一大堆,大部分都在朝中,儿子也在朝中出任侍郎。 西宁州知州,可没那么多门生故旧,更没有做侍郎的儿子。 所以西宁州知州参奏吕夷简的奏折入京以后,帮谁不帮谁一目了然。 吕夷简的做法很符合赵祯和寇季二人的心思。 他二人选择了装聋作哑,西宁州知州的奏折自然石沉大海。 吕夷简在青塘疯狂了两个月以后,两份有分量的奏折出现在了朝堂上。 赵祯拿着两份奏折,哭笑不得的道:“吕夷简是过分了……” 寇季神色跟赵祯差不多,他点着头道:“挖墙脚挖到了李迪和杜衍身上,他们自然不乐意。” 两份有分量的奏折,分别来自于李迪和杜衍。 李迪在奏折中毫不客气的骂吕夷简不要脸。 杜衍言辞犀利的指责吕夷简是个祸国殃民的jianian臣。 李迪更是在奏折中威胁到,如果吕夷简再不克制自己,他就要带刀入青塘,去跟吕夷简血拼。 赵祯苦笑着道:“吕夷简从中原腹地挖人也就算了,居然连河西的人也挖。李迪和杜衍如今还指望着河西的百姓陪着他们一起治沙呢。 吕夷简疯狂的挖墙脚,他们二人自然气的跳脚。” 寇季感慨道:“没办法,青塘地域辽阔,而青塘的高原上,只有河西人勉强能适应。从中原腹地迁移过去的百姓,根本没办法在青塘的高原上站稳脚根。 所以吕夷简从河西挖墙脚,也在情理之中。 更重要的是,吕夷简确实给的太多了。 如今河西人口在李迪和杜衍的治理下,几乎是翻了五倍。 李迪那个老倌又骗着镇西军为河西那些男子从域外去劫掠女子为妻妾。 甚至还奏请朝廷,让镇西军的将士在河西留种。 如今河西的男子,不娶一妻二妾,都会被人看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河西人口增长的很快。 土地自然不够分。 吕夷简开出了那么优厚的条件,他们自然会往青塘跑。 李迪在河西这些年,研究通了如何将沙漠变成绿洲。 如今已经从沙州等地的沙漠中夺处了近数十万亩良田。 他还指望那些百姓跟着他将沙漠彻底变成绿洲呢。 吕夷简抽他的血,他自然会骂娘。” 赵祯听完了寇季的话,点着头道:“李公化沙漠为绿洲,可以说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朕记得我大宋兵马最初进河西的时候,河西大部分地方都是一望无际的荒滩。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 那些荒滩不是变成了树林、果林,就是变成了良田。 以前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也被李公治理成了一片片的树林。 我大宋也多出了许多可以让子孙后辈依仗的良田。 李公在河西的功劳,需要维护。 朕应该下旨给吕夷简,让他收敛一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