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984章 三三制三权分立 (第1/3页)
满朝文武有人羡慕的看向了韩阳,有人无动于衷。 新任御史中丞欧阳修出班,奏道:“官家,不知道将大宋钱庄并入户部是怎样一个章程,是单列一部,还是归入户部辖下的四部当中?” 欧阳修此话一出,韩阳像是得到了提醒,赶忙出班,“对对对,不知官家将大宋钱庄并入户部以后,如何安置?” 赵祯没有回答欧阳修和韩阳的问题,而是看向了寇季,淡然笑着道:“四哥说说吧……” 寇季点点头,出班道:“大宋钱庄乃是国之重器,几乎存储着大宋近五成的钱财,沟通大宋南北,负责钱币流通和发行。 已经逐渐的成为了大宋一大命脉。 所以大宋钱庄并入到户部,并入到户部辖下的四部,四部容不下,单例一部,又多了些许纷争。 所以,我和官家仔细商定以后,决定将户部辖下的四部改为三司。 分别是钱司、税司、仓司。 大宋钱庄将会入住户部三司中的钱司。” 寇季此话一出,满朝文武一脸愕然。他们不明白寇季话里的深意。 更不明白寇季和赵祯为何会将户部辖下的四部,改为三司。 户部原有的四部户部、仓部、度支部、金部,似乎只有仓部得以保留,其他三部的职能似乎要被拆分,如何分权,如何重新搭建户部的权力构成,满朝文武都不清楚。 寇季知道他说出此事以后,百官们心里会有疑惑,所以他淡然道:“具体的政事堂随后会下发公文给诸位。” 满朝文武听到此话,也不敢妄言,纷纷躬身施礼,“喏……” 寇季对着赵祯拱了拱手,退回了班列。 赵祯缓缓开口道:“韩阳韩爱卿,劳苦功高,功勋卓著,朕准备调任韩爱卿担任刑部尚书一职,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满朝文武一脸愕然,韩阳脸上的神情僵住了。 不等韩阳开口为自己叫屈,就听寇季大声的喊了一声,“官家圣明……” 有寇季带头,寇季的门生故旧和一帮子武臣,快速的附和了起来。 一时间,朝堂上有近七成的官员赞颂赵祯圣明。 韩阳的脸色比吃了苍蝇还难看。 朝堂上有七成的官员都赞成了,他根本没办法为自己辩解两句。 “那就调任韩爱卿为刑部尚书……户部侍郎范仲淹,充任户部尚书一职……” 赵祯在满朝文武恭贺声中,快速的将自己的决定说了出来。 满朝文武齐齐应允。 下朝以后。 韩阳阴沉着脸率先离开了垂拱殿。 范仲淹和欧阳修在一众朝臣们的恭贺声中,到了寇季身边。 寇季目光在范仲淹和欧阳修身上盘桓了一二,最终落在了范仲淹身上,“你身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大,你要努力肩负起你的责任。 回头政事堂的公文下发到你手里以后,你要快速的根据政事堂的公文,对户部做出调整。 尽快将新的户部搭建起来,同时让地方上的所有户曹,以及跟户部有关联的衙门,都熟悉户部的新章程。” 范仲淹恭恭敬敬的对寇季一礼,“下官一定不会辜负官家和先生厚望……” 寇季满意的点点头,又叮嘱了几句欧阳修,然后离开了垂拱殿。 次日。 政事堂的公文就下发到了户部,范仲淹拿到了政事堂对户部改制的公文以后,惊出了一身冷汗。 范仲淹拿着公文匆匆就赶到了竹院去请教。 到了竹院以后,就看到了寇季正在和狄咏、赵泽、苏轼三人搭建一个木制的建筑。 范仲淹没心思去管理那些木制的建筑,而是拿着公文凑到了寇季身边,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先生,户部的权力是不是太大了?户部辖下三司中的钱司,不仅掌控着大宋钱庄、大宋国库,还掌控着一切大宋的度支,其中包括了官员的俸禄、各地学社的花费、修桥补路的钱粮、军饷的发放等等。 税司掌控着天下的商税、丁口税、以及天下百行百业的监察。 仓部掌控着天下所有常平仓,官营作坊,以及天下所有的矿产。 户部如今不仅拥有原有的户部的职能,还从工部和御史台抢了一部分职能。 如此职能已经超过了一个部级衙门。 先生和官家如此改制,不怕工部和御史台的人闹起来吗?” 寇季随手将一个木块放在了苏轼三个小家伙玩的积木上面,回过头笑着询问范仲淹,“你觉得朝中的权力该如何分配,才会稳定?” 范仲淹一愣,微微皱起了眉头,道:“现如今的权力分配,难道不够稳定吗?” 寇季笑着摇了摇头,道:“当然不稳定,朝中最高的两个衙门,分别是政事堂和枢密院。枢密院暂且不论。政事堂下,有六部,六部中每一部又有四小部。 地方衙门也基本上是如此搭建的。 官家下达一个政令,就会形成两两相争,又或者两两都同意的场面。 两两相争,争斗到最后,很有可能没有一个结果,反而耽误了正事。 两两都同意,一旦出了问题,双方就会推卸起责任。 如此一来,无论是好的政令,还是坏的政令,从头到尾都得不到贯彻落实。 因为政令很有可能传达不到地方,就被互相推诿掉。 问责的时候也是互相推诿。 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了了之,或者各打五十大板。” 范仲淹沉声道:“还有官家从中调停……” 寇季笑着道:“官家从中调停,仅限于朝堂,出了朝堂以后,官家真的调停的到?你也是出任过许多次地方官的,你应该明白,官家的权力会止步到什么位置。” 范仲淹皱着眉头,陷入到了沉默。 在没有大宋书报之前,赵祯的权力几乎就止步于开封府内。 赵祯颁布一条政令,想要如实的落实到地方,没个三五年根本不行。 有了大宋书报以后,大宋书报向百姓们宣扬了朝廷的一部分政令,大宋邸报和公文又明确的向地方官员们传达了朝廷的全部政令。 在百姓们的监督下,地方官府不得不促使着自己,尽快的落实赵祯的政令。 虽然地方上阳奉阴违的不少,但是至少大宋书报出现以后,对地方上官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