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132  (第2/2页)
    “当个有钱人。”    兄弟两人渐行渐远,染红的街道逐渐被黑暗吞噬,电影名字跃然而出:《泼墨》    剧情的一开始,就是让观众措手不及的画面。    警笛鸣叫声响彻影院,一辆警车停靠在警察局,这时的画面还只在脚部停留,镜头里来来往往的都是警裤与皮靴,然后是警车轮胎,车门打开,迈出一双大长腿,镜头上移,笔直的西裤,潇洒的风衣,细长的手摘下的墨镜,露出底下略显疲倦的黑眸。    ——正是二十来岁的模特柏颀,也是扮老的付丞雪。    影院里响起粉丝低低地嚎叫,“我大教主长大的样子太帅了!”    柏颀跟着办案人员做笔录,进到一间房间。    一个只照到下巴的警察:“嗨,又是你啊。”    柏颀笑得温文尔雅:“好久不见,别来无恙。”    警察:“这次你又想说什么?”    柏颀:“看警官您想问什么?”    警察咬牙切齿:“怎么每个案子都有你?”    柏颀一脸纯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找上的男女朋友,每个都牵着进命案里……”    警察:“你这样已经很可疑了!”    柏颀耸耸肩有些无奈:“难道您找我来,不就是因为我很可疑?”    故事随着案件的调查展开,当红模特柏颀是公开的男女通吃,情史丰富,每任情人都死心塌地,可每次刚进行财产转移,就会遭遇各种暗杀,随着柏颀巨量财产不停累积,受到的怀疑也空前增大。嫌疑人一个个暴露,又一个个否定,柏颀过往的人生也被逐渐挖开,故事回到了最初的源头。    “第一个死去的是个女人?”    “对。”    “你怀疑是你弟弟做的?”    “……对。”    旧日里兄弟俩过界的暧昧逐渐在镜头展现,警察追逐着弟弟的蛛丝马迹,却发现了弟弟早已去世的事实。而通过笔记本的线索,发现杀死弟弟的人竟然就是那个本该死去的女人,然后剧情抽丝剥茧,凶手浮出水面,直到准备逮捕时,却发现了那个女人的尸体。
    案件再次进入困局。    落日的街道上,警察送柏颀回家,天色逐渐被黑暗侵染,站在楼下的两个人也成了模糊的人影,只有下巴的警察也露出了一张脸,在墙边拥吻柏颀。    柏颀:“这就是你想要的……让我拿到巨额财产却战战兢兢。”    警察发出比柏汕稍微成熟的音色:“……你不是,也让我变成了虚有其表的‘好人’?”    ——剧终——    影院大灯一亮,粉丝们愤恨地想要撕碎影票……留白什么的太可恨了,好好的故事就不能讲完再关闭么?所以,到底是谁杀的人?弟弟假死是咋回事?两人到底为什么分开?最后明明矛头指向女人可以不了了之怎么又冒出了尸体?太矛盾了好不?    结果翻看影票背面,却发现上面写着一个京郊地址——泼墨主题大楼——敬请揭开电影的谜底。    搞毛呢?!    影迷们驱车赶去主题大楼,却发现是类似密室逃脱的角色扮演场所,每半小时只允许100人进入,发放新手耳机。    大楼有固定npc,可能是杀人凶手也可能是被害者,采取通关的模式,有一、二、三、四杀人现场,审讯室,兄弟俩旧时的家等等,每组进入的游客,将在票中获得线索,有的是道具提示,有的是身份提示。    比如,如果抽中杀人票。    杀人者要在耳机里的智能提示下,把队友,或者游荡在楼里的被害者引导到被害现场,不用声色寻获道具,谋杀成功……但这里还未通关,还要进一步破解了杀人者身份才可。    比如,抽中被害者票。    就要警惕地提防不知道是谁的加害者,这时耳机也会提供揭穿犯人真身的线索,这里就要拼智商了,看哪方先成功,若揭穿杀人者,则被害者成功脱险。    寻找道具,如日记本。    耳机里会有人物的生活提示,可以根据习惯推测,也可以根据屋里的物品摆放推测,或者是刻在桌上的提示:    【我把阴暗的心思,藏进深沉的梦里,当我转过头,一切就会暴露】    ——这个提示的谜底是在枕头里。    寻找道具,如钥匙。    锁住的房间的门上有着一排缺字的英文,要通过周围的物品填词,然后组成的话就是提示,再通过提示寻找到钥匙的藏匿地点。    除此之外,还涉及,破解捆绑与绳索,数算,推理,学识,胆量等等趣味性综合比拼,固定三十分钟解密,超过则通关失败,可重复进入,选择不同角度路线分队方法破解,一旦谜底揭露,所有线索道具会重新排布,而谜底揭露,据说就是那些没有搬上荧屏的镜头。    ——至今,无一人所获。    报纸版面再次被付丞雪攻占:    《〈泼墨〉娱乐营销试水成功,热度席卷京都!》    《脑力风暴,你敢挑战么?——尽在〈泼墨〉主题大楼!》    《密室文化与电影文化的结合,出奇才能制胜!》    随着五月各影节电影周开始,参展作品《犯罪者的肖像》瞬间如病毒般席卷全球,精神力表演者的相辅相成震惊了全球,杀人案件的精巧谋划也成为许多人口中的话题,付丞雪开始在飞机上来回奔波,微博里也实时更新了各红毯的英姿,第一个国际影帝奖也震撼亮相。    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全世界的民众都能看到那个十五岁的少年举起地球仪奖杯。    “这里……只是一个起·点。”    报纸上的风向再次改变:    《谁说华夏不懂娱乐营销?国外友人飞华挑战〈泼墨〉大楼!》    《被采访外国友人称:我感觉〈肖像〉不是一个电影,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