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84章 得天独厚的宝藏 (第3/3页)
一个人可以管理的土地变大。 “这么说,王爷您是准备让生产建设兵团在辽东大力种植水稻?” 薛礼虽然还不理解黑土地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但是李宽的意思,他是懂了。 “没错,水稻是主要的种植作物,除此之外,就是大豆!” “大豆?大规模的种植大豆的话,全部用来喂马似乎有点浪费啊。” 薛礼有点困惑的看着李宽。 虽然从汉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豆腐了,但是大豆在大唐最主要的用处还是作为战马的添加饲料。 可是大唐不缺养马的草原,对于使用大豆来给马匹补充营养,需求不是很旺盛。 “喂马也好,制作豆腐也好,其实都不是大豆最主要的用处!” “啊?” 李宽的答案让大家感到意外。 就连程处亮和秦善道都忍不住盯着李宽,看看他会给出什么解释。 “把大豆压榨之后,可以制作出大豆油,供百姓们食用;而压榨之后剩下的豆粕,则是家畜最好的饲料,不管是鸡鸭鹅也好,还是猪狗,吃了豆粕之后,长势都会变好。如今大唐的百姓已经渐渐的远离了饿死的风险,一些地方的百姓慢慢的对rou食有了更加强大的需求。 这个时候,进一步发展养猪、养鸡产业,也是很有必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姓们的rou食变多了,对粮食的需求就会减少,也算是间接的解决了粮食问题。” 楚王府可是十年前就开始安排人养猪、养鸡,如今是长安城最大的rou食供应商。 虽然这些年,楚王府的养殖规模没有继续扩大,但是养殖技术的进步,却是一直都没有停滞。 特别是如何预防大规模的瘟疫,这是观狮山书院农学院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书院里长期都有一帮学员在楚王府的养猪场、养鸡场里进行研究。 在结合了观狮山书院医学院的一些东西之后,学员们慢慢的摸索出了一套相对有效的防疫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大规模养殖生猪和鸡鸭带来的风险。 像是楚王府还好,哪怕是碰到一些意外,也能承受损失。 如果其他的百姓孤注一掷的投入到养殖事业,一旦遭遇不幸,立马就垮了。 这也会打消许多百姓投身养殖业的积极性。 “这大豆居然有这么大的用处?” 薛礼觉得很是意外。 稻、黍、稷、麦、菽,作为五谷里头的菽,大豆在华夏的种植历史可谓是非常悠久。 但是,种植规模一直都非常有限。 最主要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面,大豆的作用赶不上其他庄稼。 也就难怪薛礼他们会觉得意外了。 “没错!大规模的种植大豆,很占用良田,在关中地区是很难推广的。可是辽东就不一样了,这里有的是无主的土地。到时候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直接在各地圈一大片土地,大规模的种植大豆,将大豆产业打造成辽东道的支柱产业。” 水稻和大豆,可是李宽为辽东生产建设兵团量身打造的两个拳头产品。 “王爷,听您这么一说,我恨不得现在就带着将士们去开垦土地了。” 薛礼想象了一下李宽描绘的蓝图,觉得自己要是带着生产兵团实现了这个目标的话,绝对可以名传千古,甚至有机会进入朝廷,封侯拜相。 “快了!陛下已经在让房相安排将士们的赏赐事宜。这次就地转移到生产兵团的将士,都是有军功在身的。不管功劳大小,肯定都会有一些赏赐,到时候不管是土地、奴仆还是牲口、农具,都会有。不过,你这个带兵打仗的将军,就要先跟黑土地做一番斗争了!” 李宽倒是没有想着要让薛礼直接从武将转为文官,这实在是太浪费人才了。 而是生产建设兵团,本身其实就有一半的军事属性,在大唐暂时没有大的战事发生的情况下,让薛礼在建设兵团建功立业,其实反倒是对他最大的支持。 “王爷你放心,只要能解决我们大唐的粮食问题,哪怕是让我薛礼天天去耕地,我也愿意。再说了,您不是说生产建设兵团的将士们,仍然隶属于兵部管理,除了配合州县剿灭土匪和流寇之外,也可以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随时拿起刀剑作战。” 薛礼倒是很快就接受了自己辽东生产建设兵团都督的职位。 虽然这是一个新职位,但是他一定也不担心李宽会坑自己。 “嗯,这段时间,我也安排观狮山书院农学院的学员跟在你身边,好好的在辽东城四周转转,先确定第一片耕种的区域;趁着冬天来临之前,把土地开垦出来,把住宿的问题给解决了,要不然到时候大雪纷飞,可就头疼了。” 辽东的冬天,可不是长安城可以比的。 李宽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过,但是毕竟后世网络那么发达,大体的情况还是了解的。 他可不想薛礼带领的辽东生产建设兵团,还没有种植一粒粮食,就在过冬的时候损失惨重,那可就真是笑话了。 紧接着,李宽再跟薛礼、程处亮和秦善道几个交代了一番,就让他们各自忙碌去了。 而他自己,则是突然间似乎空闲了下来。 似乎,可以考虑班师回朝了 就是李世民不动,他也没有办法动。 所以李宽干脆就带着王玄武和王玄策几个,去辽东城里转悠。 如今的辽东城,可真是一日不同一日。 城里不断得涌入一批又一批的冒险商人,都不想错过这场盛宴。 而这段时间辽东城中发生的事情传到各地之后,商家们来辽东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这个时候,哪怕是反应再迟钝的商人,也能意识到去辽东可以挣钱。 反正大唐皇家运输集团已经开辟了公共马车线路,沿途又有各种客栈和驿站供大家歇息,去一趟辽东,花费的钱财还算可以接受。 走,去辽东! 这成为商人们最热衷的一件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