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谋伐_第六十八章 科技萌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 科技萌芽 (第2/3页)

来即便是不坐火车,靠蒸汽机汽车,一个普通人也能在十个时辰之内,从临淄到达三百多里外的平原县县城。

    毕竟目前大汉水泥路只有这条最长。

    只是驾驶了一会儿,马钧除了实验成功的兴奋以外,剩下的,就是对于实验结果的不满意。

    这玩意儿还是有很多缺点,最典型的就是速度太慢。

    马钧制造的蒸汽火车最高功率在铁轨上已经能达到六七十公里每小时。

    而蒸汽机汽车由于重量大、动力来源小、轮胎是实心铁质的关系,又无法像火车那样增加多个动力舱,使得速度比火车慢了四倍。

    哪怕15公里每小时,已经跟骑马速度差不多,可对于马钧来说,依旧很不满,因此在思索着要如何继续改良。

    脑中正思索间,一个失神,没有注意到路,等他回过神来,骤然发现距离墙壁已经不足百丈。

    好在他连忙反应过来,一边转向,一边关闭蒸汽阀门,同时踩下了刹车。

    奈何轮胎太重,想要转向需要提前用力拉摇杆偏移路线,这就使得转向速度奇慢。折腾了好一会儿,才勉强把直线行走的汽车,变成斜向行走。

    可没什么卵用。

    因为即便是斜向行走,也依旧是对着墙壁撞过去。

    于是马钧只能寄希望于刹车上。

    上百公斤的铁轮胎,当然不是想刹就能刹住的,蒸汽机倒是没提供动力了,可惯性依旧在往前冲。

    唯一的好消息是速度确实在下降,从每小时15公里,已经下降了到7-8公里。

    这个速度跳车是比较安全的,但马钧怕如果没有人控制的话,汽车会直接撞穿墙壁,继续往前冲,万一墙壁后有学生经过,那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他只能继续死死地踩着刹车,期待着在撞到墙壁之前停下。

    “吱吱吱!”

    刺耳的刹车声音不断响起。

    距离越来越近。

    马钧睁大了双眼,在场所有人嗓子眼都快吊了出来。

    好在各部零件都没出什么问题,脚刹踩到底,随着一声剧烈的响声,汽车总算是停下。

    车头撞在了墙壁上,将墙壁撞了个窟窿,巨大的噪音小半个学院都能听到。

    由于课程时间不同,附近刚好有不少没有课的学生在外面遛弯。

    亲眼看到一个巨大圆形物体一头撞破了墙壁伸出去,吓了不少学生一跳,纷纷涌过来围观。

    “物理学院又发明了什么新玩意儿?”

    “这个东西看起来很危险呀。”

    “以前都是化学院那边天天爆炸,物理学院这边顶多就是敲敲打打的声音,现在物理学院也开始爆炸了?”

    “嘘,小声点,那东西上面坐着马宫长,让宫长听到了,小心给你记过。”

    泰山学宫原来由郑玄担任祭酒,管宁、邴原、王烈、蔡邕以及陈暮担任宫长,相当于校长和五个副校长。

    后来郑玄退休,蔡邕担任祭酒,陈暮和邴原相继离职,就有了三个空缺。

    马钧乃是学宫元老,因此晋升为宫长兼物理学院院长。

    现在马宫长脸色就很不好看。

    刹车距离一百丈,如此不可控的距离对于他来说,跟实验失败了没什么区别,所以心情很差。

    墙壁外无数学生围观,他本来就不喜欢抛头露面,便面无表情地下了汽车。

    助手们纷纷涌过来,担忧道:“马师,你没事吧。”

    “马师,有没有伤到?”

    “马师?”

    马钧只是摆手不说话,他口吃严重,心情不好和紧张的时候就更加厉害,几乎说不出话来。

    “收......收拾一下。”

    最后留下这句话,疾步走进了学院内部,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他要回去改良一下设计,再斟酌一番。

    .......

    .......

    半个月后,驻扎于沛国北部丰县的陈暮受到了马钧的来信,想让他给自己点意见。

    信件当中除了说汽车的事情以外,还包括他最近的一些发明。

    比如重新改良了纺纱机,改良了织绫机,改良了棉花机等等,效率都提升了数倍乃至十数倍不止。

    虽说都是制作衣物,但因为原材料不同,制造方式与织造也不同。

    如纺纱机是用来纺织麻布以及羊毛,原材料是动物和植物纤维。织绫机则是用的蚕丝,做绫罗绸缎。棉花机自然是棉花,制作棉衣。

    即便这些设备和后世的机器比起来,效率还是低的可连。但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工具,大大提高了纺织业效率。

    除此之外,马钧还透露他利用蒸汽机作为动力,制造了一个超大型风扇,用于炼钢,提升效率明显。

    陈暮顿时就了然。

    这应该就是蒸汽动力的鼓风机了。

    好东西呀。

    鼓风机不仅能用来炼钢,还能用来炼制焦炭,焦炭又能大幅度提升钢铁产能,未来大炼钢的时代就快来了。

    看了信件,陈暮心情很愉悦。

    其实很多东西古代就有,如干馏技术,高炉技术,铸模技术等等。

    高炉虽然是南宋产物,但西汉就已经有了雏形,青州土法炼钢,就是将原来的高炉进行改造,利用拉杆活塞式风箱炼钢。

    现在有了蒸汽动力的鼓风机之后,效率再次大大提升。虽然目前来说,整个青州的钢铁产量每年只有不到两万吨,跟后世随便一家公司每年几千万上亿吨的产量没法比。

    但要知道,即便是明清时期,每年的钢铁产量也不过是十几万吨而已。而作为封建时代的巅峰时期,明清时期的冶金技术已经是站在非工业时代的顶峰。

    至于东汉嘛,全国的钢铁产量可能不足万吨,以青州一州之地在没有工业能力的情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