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六章 科研指导 (第2/2页)
,但受限于钢铁产能低,技术落后,工艺水平等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火器一直无法量产,无法替代冷兵器成为朝廷主要作战武器。 毕竟明朝的钢铁产量是现在大汉的十多倍以上,明中后期年产达到20-30万吨,而他们的火器装备数量,也不过是千门大炮上万柄火枪而已。 而且还由于炸膛、射程、精准、火药受潮、装填速度慢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火枪部队都不太愿意使用这种玩意儿。 现在大汉的钢铁产量不过每年2万吨,大部分都要运用于武器装备上,平时生活用的铁器,多是以前的铁器遗留回炉,或者暂时用生铁。即便是火器坊,也只能用生铁打造火器,造成质量很差。 只不过陈暮下了死命令,再苦再累也得支援火器坊。不然的话,按照很多高级官员们的意思,火器这种东西实际作用还不如刀箭,还不如直接舍弃掉。 而在这种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火器坊还是能够制造出一些不错的东西出来,也确实让陈暮眼前一亮,赞叹古人天马行空的想法。 现在大炮已经设计出来,那么自然要研究开花弹,就像后世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炮弹——没良心炮一样。 杜宽得到了陈暮的鼓励,干劲十足。 很快为他掩饰了大炮。 由于有了成熟的玻璃工艺,那大炮上还架了一个瞄准镜。 他已经有过多次试验,十分娴熟地先校准了炮口方向,利用瞄准镜调整好位置之后,再发射点火。 “砰!” 就听到一声剧烈的响动,一颗炮弹被打了出去,在空中划过一个绚烂的弧度,然后重重地落在了远处三公里外的小山坡上,再次发出巨大的响声。 陈暮看到,之前杜宽瞄准的是一颗小树,不过炮弹却落在了旁边一块凸出的岩石上,所以落地的声音才会这么大。 “丞相,这次是我没调整好。” 杜宽略微尴尬。 他的精准射程只有两公里左右,但这次为了显摆,他抬高了炮口,调整了射程,远是远了些,精准度却差了一点。 陈暮笑道:“无妨,实心弹确实讲究精确,若是开花弹就没事了。” 杜宽精神一振道:“丞相放心,我必然尽快研制出开花弹。” “嗯。” 陈暮点点头,说道:“你的研发很有价值,继续努力,张厂长。” “卑职在。” 张厂长连忙过来。 陈暮说道:“我会跟韩监冶那边发信,让他征调民夫,大力开采目前的露天铁矿,你这边也扩大生产,开足马力多冶炼钢铁,尽量支持火器坊这边的研发工作。” 张厂长为难道:“可是我听说有不少矿的露天矿已经接近枯竭,地下采矿的话,难度非常大,会不会导致矿产来源彻底中断啊?” 陈暮沉吟片刻,说道:“采矿的难题我也了解过,地下开采矿洞结构、排水、照明、通风都是问题。这样,我们先进行浅表层开采,最多深入地下三十丈,矿洞构架问题由物理学院出面设计,研究出可靠的力学支撑,马钧,能行否。” 物理学院经过多年计算,已经在力学上小有成就。 马钧说道:“我......我试试。” “至于排水问题。” 陈暮想了想说道:“用蒸汽机抽取吧。现在橡胶已经到了,我会尽快派船队前往南方去种植,同时现有的橡胶就全部用于做抽水机,这件事也由马钧负责。” “是。” 马钧再次点头。 “还有照明和通风问题的话,浅表层采矿应该不是什么太大问题,矿洞内部构造进行斜面挖掘,多开孔洞,多燃火把,应该无碍。” 陈暮做出最后批示。 后世矿洞动则挖到地下几百米,甚至上千米。 可古人开采技术顶多就是开采露天矿,挖到地下二十米都够呛。 在没有电力、机械、专业技术的年代,就算是挖口井,深度也基本都是在十米以上,二十米以下,少有在二十米以上的,更何况还是挖矿? 只是现在遇到困难,就得解决困难。 历史上蒸汽机的发明,其实就是为了给矿洞抽水用。一直到后来瓦特改良蒸汽机,它才成为了工业革命的主力军。 如今橡胶是有了,钢铁产能却跟不上,造不了更多的蒸汽机,也铺设不了铁路。 所以干脆先利用目前手头上的蒸汽机来挖矿。 这样等到铁矿出产高了,南方橡胶树种下,新的橡胶来了,再源源不断生产新的蒸汽机,然后再去挖别的矿。 如此反复运作,就跟钱生钱一样。蒸汽机生蒸汽机,总有一天要让全国的钢铁产量提升上来。 在做出批示之后,陈暮又视察了火器坊制作的火枪。 得到了设计师和工匠们反应的问题,他都迅速给出了一些参考答案。 比如前装设计,装填子弹速度过慢。 那就用米尼弹。 还有遂发有时候会撞击失败,那就采取涂抹磷粉的方式增加撞击成功率。 至于枪管过热,炸膛等问题,都是因为铁器质量不过关,只要用钢管制作枪管,火药的这点爆炸根本不会造成炸膛。 毕竟早期大炮还有青铜炮,后期还有石油桶做的没良心炮,连青铜和石油桶都能够承受,凭什么钢铁不行? 视察了兵器制造厂,陈暮又去了泰山学宫做调研,像这样的调研工作必不可少。 看看目前化学院的进度,物理学院的进度,了解目前的学术水平。 如果遇到学术难题,以他的能力还可以帮忙解决。 去了之后才知道。 学术难题还真不少,陈暮自然不可能一一回答,只能让他们在遇到难题的时候编纂成册,要么散播全学院,集思广益,要么等他将来有空再处理。 最后就是医学院。 青霉素的进度说有也有,说没有也没有。 因为华佗张机等人已经培育出了初始青霉素颗粒,但药效很差,只有正常青霉素的千分之一。 但即便如此,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陈暮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寻找新的提纯办法。 等到大汉章武四年四月的时候,他已经在青州待了一个多月。 对于科研方向的指导也差不多结束,就该启程回洛阳。 告别了妻子儿女家人,陈暮再次踏上了征程。 7017k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