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九章 朱棣搞出了战列舰? (第1/1页)
“还是爹你慧眼如炬,孩儿远不及也!” 不敢狡辩的朱高煦,一个马屁赶紧奉上。 起来,这也算是他的疏漏了。 从后世而来的灵魂,让他忘了,水泥在这个时代最大的用处,就是在快速修建坚城上。 而他,第一时间想到却是用来修路。 毕竟,“想要富,先修路”的理念对他影响太深了,后世谁还修城墙呢? 要不是考虑旅游问题,拆还来不及呢! “哼,知道自己的不足就校” “水泥坚城配上永乐大炮,从此以后,北方大漠草原,对于中原的威胁,不复返矣!” “你来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吗?” “金陵城墙上面,已经布置了一些永乐大炮了!” 对于朱高煦的认错态度,朱棣很满意,接着起着他的想法。 “爹,高,你这招,实在是高啊!” 不得不,这些问题朱高煦还真没有想过。 无他,在他的脑子里面,有了火枪、大炮之后,唯一的理念,就剩下:进攻、进攻、再进攻了。 防御,那是根本没有想过的事情。 “这火炮,不仅可以用到守城上面,更是可以用到战舰上面。” “我已经命郑和,专门为此建造了几条大船,上面装上了永乐大炮,用来水战,再合适不过了!” 看到两个儿子,尤其是朱高煦一脸震惊与钦佩的表情,朱棣更是得意的接着道。 “火炮战列舰?” 听到这里,朱高煦忍不住失声道。 他有些惊奇,自己不在的时候,老子好像快要把永乐大炮玩出花来了。 当然,这一切,是少不了这两个月,朱高煦开始源源不断供应过来的铜料的。 且,铜料的重量,随着开发的力度增加,也在不断的增加着。 这也是为何,之前他哭穷的时候,朱棣并不怎么相信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些铜料,朝廷可是按照市价从他手中买来的。 单单这一项,汉王府就是日进斗金。 毕竟,在这个时代,铜料就是钱啊! “咦,火炮战列舰?” “嗯,这个名字听起来不错,一排排的火炮在船舱中排开,可不就是战列嘛。” “行,以后这种炮船,就叫火炮战列舰了,简称战列舰!” 闻言,朱棣若有所思的道,很快就拍板定了下来。 “啊?” 朱高煦一脸尴尬,不知道什么。 “啊什么啊,不是你刚提出来的吗?” “怎么,还有其他想法啊?” 朱棣胡子一翘,瞪了他一眼。 “不是,没有!” “这个名字,我当然没啥意见了。” “就是觉得这是老爹你发明出来的战舰,用我的想法来命名的话,是不是不太合适。” 朱高煦求救的看了一眼老哥,可惜他直接眼眸一垂,权当看不见,只能硬着头皮否定、解释道。 “啊呸,这个时候,跟老子分那么清了。” “刚才你哥俩给老子下套的时候,可不是这样想的吧。” “名字就这么定了,我喜欢!” 朱棣对着哥俩笑骂道。 “只是,这战列舰好是好,一次发射,那场面叫一个壮观,就是需要的火炮有点多。” “还好,你子争气,把铜料给我按期送了过来。” 骂完了,朱棣又开始夸了起来。 打一棒子,给个甜枣。 这种手段,对朱棣来,简直不要太熟悉了。 “那是,要不是把铜料的事情解决了,我哪敢来京城见爹你呢?” “在我的计划中,开发铜矿、生产铜料一直都是头等大事。” “水泥也好,平叛也罢,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铜矿服务的。” “现在,总算做出零成绩。” “这不,我就来京城,找爹你表功来了。” 朱高煦打蛇随棍上,赶紧往自己脸上贴金。 这人啊,有时候,做的再好,不的话,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所以,做成事之后,不管用什么方法,必须得让人知道。 “是啊,你子立功了。” “铜矿步入正轨了,以后你要经常回京,多来看看你娘,还有你哥、你儿子他们。” 这么多,朱棣坚决不,其实更应该来看他的话。 帝王嘛,永远都是那么傲娇。 尤其是成功的帝王,更是如此。 “那必须的,我也想常回来。” “只是,爹你也知道,金陵、昆明之间,路途遥远就不了,关键是路还不好走。” 机会显现,朱高煦当机立断的抓住,开始往道路上扯。 “也是,道路的确不好!” “对了,用你那水泥修路啊!” “你不是了嘛,水泥路坚固、平坦,使用寿命长,到时候直接坐着四轮马车来京。” “又快又不累!” 想起刚才朱高煦的话,朱棣眼睛一亮,出言提议道。 “对啊!” “咱爹这个想法好!” “修一条金陵到昆明的水泥大道,到时候,我也可以坐上马车去昆明。” “去看看你的四季如春的昆明,到底是什么一番光景。” 不用朱高煦丝毫的暗示,朱棣这边话音刚落,朱高炽也不继续装睡了,连忙跟着提议道。 “依我看,不仅要修金陵到昆明的,更要修金陵到北平的,金陵到西安的,等等!” “把全大明的官道,都换成这种水泥路!” 好似得到了启发,朱棣越越是激动。 通畅道路的意义,其作用有多大,身为君王和军事大家的朱棣,比任何人都要了解。 所以,知道朱高煦用水泥修路,而不是修城后,并没有过多的批评他。 站的位置不一样,他在云南,当然是修路第一位了。 “爹、爹,停一停!” 硬着头皮,朱高煦赶紧打断老子的美好畅想。 “怎么了?” 朱棣的胡子又翘了起来。 一副你不给我出个一二三,要你好看的表情。 “爹,水泥路虽好,但是水泥路造价也高啊!” “一丈水泥路,造价一两白银,单单一条通往汤丹铜矿的昆汤路,耗银八万余两啊!” “昆明到金陵,少也有五六千里地,这可是百万两银子的开销,汉王府可承担不起。” 朱高煦哭丧着脸,终于把自己的最终目的了出来。 图穷匕见,就看老子上不上钩了! 真的不行的话,这条路还是得修,无非是修的慢一点罢了。 若是真的能够承受的住的话,打心眼里,朱高煦还是想自己修的,毕竟关系到国力值。 可惜,想法很好,就是有点儿缺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