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大哥我真是服了你 (第1/2页)
第十七章大哥我真是服了你 杨陆凯满脸堆笑道:“恭喜全公子,贺喜全公子升任粮长。” 粮长虽然是有权无职,却是一个肥缺。 要知道,粮长的辖区多者一万石,少者数千石。 然而,明朝的农税其实非常低,相当于亩收一斗,一万石,也就是相当于十万亩粮田的税中。 差不多相当于五六个乡里的区域,辖境人口也多达一两千户。 这里面的猫腻其实很多,用大斗进,小斗出,仅仅税收这方面就可以捞不少油水。 全旭哭丧着脸,他望着这张委任状,眉头拧在一起。 如果是其他知府或者委任的粮长,全旭绝对可以从中捞点油水,可是在卢象升眼皮子底下捞油水,绝对会被卢象升挂在旗杆上风干。 “贺喜个蛋!” 全旭没好气的盯着杨陆凯道:“杨知事,不是说粮长都是有富户或地主担任吗?你们我,就剩这一栋房子,家徒四壁,只有墙了,我可不是富人!” 粮长制,明洪武四年由朱元璋创立的制度,他本质是为了杜绝官吏腐败贪污,每纳粮一万石或数千石的地区划分为一区,每区设粮长一名,由政府指派区内田地多、纳粮多的大户担任。 粮长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本区的田粮催征、经收、解运诸事宜。 当然,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好工作。 就像大名府到北京城大约一千里左右,然而运输粮食,民夫队每天只能走五十里,路上就需要二十,如果遇到刮风下雨,那么时间会更久。 粮食潮湿了,霉变了,这都是粮长的问题。 杨陆凯笑了笑,从怀中取出一叠十几张崭新的地契,他直接拍在全旭面前。 全旭还没有动这些地契,旁边的三娘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全旭不是明朝的农民,自然体会不到农民对于土地的渴望。 三娘自从离开杞县以后,沦为流民,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看着桌子上摆着的地契,三娘的眼睛一直就挪不开了,她兴奋的问道:“几亩地?” “几亩?” 杨陆凯得意的笑了笑:“从金堤往北开始算起,一直到王家堡乡白浪河南岸,从夹沟河以西,沿着这条官道向东,全部是全公子的了!” “这……这!” 全旭目瞪口呆:“不是说就八千亩碱荒地吗?怎么又多了这么多?” 全旭拿着地契,默默计算了一下,除了八千亩碱荒地,还有四千四百亩淤地,五千七百余地沙地,包括三千亩上好的良田,总共就是两万一千一百余亩,这几乎是后世半个镇的所有耕地。 杨陆凯叹了口气道:“大名县原来的粮长贪污,卢大人明察秋毫,绝不姑息,于是他被抄家,这个粮长,还有他的地,都归你了!” 整个大名县,其实就是四个粮长。 全旭从无立锥之地,短短几天时间,到现在坐拥两万一千余亩土地,虽然他的地大都是碱荒地,但是从数量上来说,他确实是大名县东南较大的地主之一。 当然,哪怕田地再多,其实并不是卢象升擢升全旭为粮长的真正理由。 卢象升深知粮长这种有限无职的地方办事人员,能从征收粮食这个工作中,收获大量的好处,中饱私囊,吃拿卡要,让穷困百姓更加困苦不堪。 卢象升主要是看在全旭心底善良这一方面,他为了赈济灾民,前前后后花了几万两银子,这么一大笔钱财,放在任何一个大户身上都不算多,但是,任何一个大户,宁愿喝花酒,捧戏子,绝对不会把钱用在灾民身上。 全旭只要成了粮长,他一样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去帮助那些穷困百姓,而不是像其他粮长一样,趴在穷困百姓身上敲骨吸髓。 三娘听到两万一千余亩地的消息,开心极了,她马上跑到汤邱氏屋里,去跟她分享这个好消息。 三娘也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招募了那些女人和孩子,这样以来,全氏将来才有人可以开发这么多田地。 虽然全旭面对杨陆凯没有好脸色,可是三娘却非常感激杨陆凯,看着他身上单薄,从仓库取出两件军绿色棉大衣,两双解放劳保棉鞋,还有劳动布工作服,午餐rou罐头。 当然,牛rou罐头也有,三娘担心麻烦,毕竟大明朝杀牛可是要犯法的,来历不明的牛rou,少不了麻烦。 杨陆凯兴高彩烈的走了,可全旭却愁眉不展。 尽管他不是算命先生,却非常清楚,大明朝可是小冰河时期,天气干旱少雨,冬天又寒冷,明天肯定又会干旱。 他有两万余亩地,也就意味着他自己要承担着两千多石的粮税,还要负担整个大名县东南,五六个乡里,超过十万亩粮田的粮税。 可以预见,明年又是干旱,虽然不知道会不会颗粒无收,可是让他拿什么去交税? 三娘并不知道全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