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陷阵曲  (第1/2页)
    连续几天训练,这支被杨信嚣张命名为“陷阵曲”的部队,倒也像模像样,能结阵势,识旗帜,辨金鼓,知进退了。    而自无名卒中精挑细选,一举跃升为伍长、什长、队率等底层将领的众人,也算是小小刷了一波经验。    每一天,他们白天训练,到了晚上,还得开小灶,随杨黥、高顺等学习和交流为将之道。毕竟,蚊子腿也是rou,伍长、什长等官虽小,那也是将,是从单身大汉到满身大汉的阶层跃迁。    杨信也在暗中观察,一众小将换了身份,表现依旧中规中矩,没有拉胯的,却也没有脱颖而出的。    没能触发“小兵拔擢”的系统任务,他有点失望,倒是太不意外。    和鲍出、张猛、杨黥、高顺等不同,他们不是杨信一手带大的,而且杨信也早就留意过,在这之中,没有上根大器者也没有一日千里者。    (名词解释:    上根大器:泛指天资、才能极高。    一日千里:比喻进展极快。    解释来自度娘,想歪的同学,请出门左转,自带小板凳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期间里,高顺又外出了一次。    杨信有任务交给他。    “怎么样?”待对方回归,杨信单刀直入地问道。    “少主,我看过县志,的确发现了些问题。”高顺点点头,神情肃然。    “哦?”杨信一怔,讶然道,“闻喜县令这么好说话?随随便便就让你看县志了?”    他有些惊讶,原本,他只是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    高顺闻言,却是笑了:“说来也巧,这位闻喜县令是杨氏门生。”    “杨氏门生?”杨信一怔。    “这位闻喜县令是公挺先生的高徒。”高顺笑着解释。    杨信面露恍然:“哦,原来如此。”    高顺口中的“公挺先生”,其名杨琦,是杨信之父杨彪的从兄,也就是杨信的从父。    杨琦于河南缑氏界中立精舍,门徒常有二百人,和大耳刘的老师卢植是同行(但没有赤果果的仇恨),一样是海内大儒,一样素有高名。    “据县志记载,闻喜裴氏曾多次介山剿匪,光有记录的,就有永和五年、和平元年、延熹四年、建宁三年整整四次。”高顺掏出一卷竹简,“这些年份,我都做了记录。”    “四次?”杨信蹙眉,疑惑道,“这四年有何特殊?或者,有什么规律么?”    高顺咧嘴一笑,将竹简摊开,其上是年份列表,而在相应年份处,则是画个圈以作标识。    “哦?”杨信只看了一眼,立刻发现规律,“十年一次?”    这四次,每次恰好间隔十年,不多也不少。    “十年?间隔也太久了……”杨黥紧盯竹简,微微皱眉,“恐怕,不管裴氏在做什么,恐怕绝非个人行为,而是整个家族在一以贯之地为之。”    杨牧轻抚下巴,也觉得奇怪。    整整十年,时间跨度有点过大了……    有道是“十年磨一剑,铁杵磨成针”,十年光阴,都足够一个男人完成一场从“迎风尿八尺”到“顺风尿湿鞋”成熟蜕变了。    “少主,你知道我想到的是什么吗?”杨黥沉吟着,忽然道。    “是什么?”杨信一愣。    “秋收。”杨黥吐出两个字,解释道,“他们在收割庄稼,非是一岁一熟,而是十载一熟的庄稼。”    “将山贼当稻子收割?”杨信闻言,心中一动,不由泛起丝丝寒意,“那他们收获的究竟是什么?”    众人茫然,没人知道。    杨信想了想,觉得还是得留些后手,转头向张猛:“叔威,有个任务交给你。”    “任务?”张猛面露疑惑。    “这香囊你先拿着。”杨信凑近,递过香囊,在他耳边低声说着什么。    张猛听着听着,双眼眯起,咧嘴一笑:“明白了。”    ……    入夜。    陷阵曲深夜行军,整整两百余人,却也井然有序。    显然,训练也是卓有成效,底层将领也能各司其职,发挥作用。    杨信准备故技重施,夜袭介山贼。    招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