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四章 高歌猛进 (第2/2页)
一千蔡军也跟着怒吼。 说起来,杨师厚与这支蔡军多少有些渊源,当初在李罕之手下,孙儒围攻洛阳,时任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前来讨伐,双方战于洛水,诸葛爽大败。 当时杨师厚与李罕之在诸葛爽麾下,而李琼马殷在孙儒麾下。 只不过当时都是军中小小的都校。 二十年过去了,命运又让他们撞到了一起。 恍然之间,杨师厚已经年近四十。 战鼓声从西面响起。 蜀军缓缓向嘉陵江西岸退去。 仿佛潮水消退,露出中间的礁石。 礁石正是由铁甲与银枪组成,阵中一杆牙旗“大唐银枪效节都杨”! 两千名骑兵在牙旗下默然无声。 李琼望着这杆牙旗眼珠子都红了,不再理会退去的蜀军,狂笑中露出满口森森白牙,“杨师厚!” 不过牙旗下杨师厚的眼中根本没有他,而是他背后丘陵上若隐若现的人影。 杨师厚只是轻轻挥了挥手,前阵两千步卒开始前进。 为了便于近身冲杀,蔡军同样舍弃了长矛,多用横刀。 仿佛两股潮水撞在一起,银甲与黑甲中间白刃翻飞。 长枪比长矛短了一半,却比横刀长了一截。 同样穿着重甲,长枪的破甲力远远高于横刀。 横刀的劣势在长枪之下暴露无余。 弃长矛而用长枪,虽是小小的改动,却是杨师厚对三十年战争生涯醍醐灌顶般的领悟。 就像胡服骑射一样,看似微小的改动,实则是一场军事变革。 当然,唐末用枪的武将不在少数,这种趋势早已存在,但杨师厚是第一个以此成军。 一名名蔡州兵倒在银枪之下,每个银枪效节都的士卒,眼神极为沉稳,既不为敌人的疯狂而慌乱,亦不因袍泽的惨死而惊恐。 如山岳一般稳健厚重,无可撼动! 从来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李琼,忽然有种徒劳的感觉。 “贼将休走!”一声大喝,一杆银枪兜头刺下,李琼匆忙躲开,兜鍪却被刺下,发髻也被挑落了,满头乱发迎风狂舞。 李琼手握乌铁锤,快速稳定心神,“你是何人?” “大唐破军都将黄全素。” 李琼狂笑挥舞铁锤,仿佛平地里刮起了一阵恶风,黄全素以枪格挡,“砰”的一声,长枪断成两截,黄全素整个人都倒飞出去。 别看乌铁锤只有二十五斤,但加上李琼的臂力,挥舞起来,不下千钧。 李琼一步步向黄全素走去,目光已经落在他的脑门上。 三四名银枪效节都士卒刺来,李琼抡起乌铁锤,一锤一个。 倒下的再也站不起来。 黄全素吐出胸中的淤血,拔出腰间横刀,两眼紧紧盯着李琼。 此人之凶猛,超出了他的认知。 “银枪效节都!杀!” 就在李琼朝黄全素走去的时候,十几名士卒自发形成小型阵列,向李琼围杀过来。 一柄乌铁锤在枪丛中翻飞。 不断有人吐血横飞出去。 然而一人之力,终究有限,银枪效节都士卒都是经过严格训练,极擅配合之道。 单打独斗,可能没人是李琼一合之敌,但十几人在一起,长枪刺、挑、劈、扎,李琼没有三头六臂,三支长枪刺穿他的甲胄,刺入腰间。 李琼狂吼一声,大锤猛砸,两名士卒脑浆飞溅。 黄全素看准机会,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刀光一闪,李琼的人头滚落地面…… 两千银枪效节都,凭借丘陵与嘉陵江,挡住了两万楚军。 杨师厚翻身骑上战马,接过部下送来的长枪,笑着对身边的魏五郎道:“此战之后,银枪效节都扬名天下!” 魏五郎有伤在身,刚想大笑,牵动身上的伤口,疼的满脸冷汗。 杨师厚揶揄道:“不行就算了,后方休息,看本将取下马殷人头!” “如此大战,末将若是不能参与,岂不是生平之憾事?大丈夫为国征战,安能惜身?”魏五郎勒紧绦带。 杨师厚满意的点点头,“别死了,回去你至少是个下将军!” 又回头对传令兵道:“传令王宗范,不要藏着掖着了,同力破贼,擒杀马殷,为大唐立不世之功,名传青史!” 他说的声音极大,豪气干云,周围将士身体挺得比长枪还要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