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 朕替你扬名 (第1/2页)
朱祐樘和张延龄两个当事人一走,奉天殿内的众大臣瞬间就炸锅。 衍圣公世子的确定典礼,最后无果而终,众大臣都在焦躁不安中。 “徐阁老赶紧给出个主意,这可如何是好?” “屠老,到底宣圣宗子欺世盗名是真是假?建昌伯怎可能会有那般文采?” “时庸,你为何要相助张延龄那小子说话?” “老夫几时替他说话?让他现场书写不过为申明公理,在场诸位扪心自问在他写出那幅字之前,谁相信他的鬼话?” …… 众大臣吵成了一锅粥。 “够了!” 徐溥突然喝令一声,全场重新安静下来。 众大臣也意识到因不冷静乱了方寸,有失大臣体统。 徐溥先打量倪岳一眼,这才沉声道:“事已发生,只能想办法找补,内阁之臣会想办法面见陛下,申明此事利害,今日之事谁都不得外泄。” 自始至终都没发过言的周经开口提醒道:“事到如今就怕已瞒不住,宫中人多眼杂,况且建昌伯已先一步离去……” 以周经的意思,在场的大臣是可以不说,但太监不可能会藏着秘密。 就算再勒令太监不许说,张延龄就不说了? 现在随便一个人出去传扬,谁又知道是谁说出去的? 想继续隐瞒根本不现实。 徐溥当然明白其中道理,回头对孔弘泰道:“衍圣公便先与世子离去,我等再面见陛下,从中斡旋。” 孔弘泰叹息一声,行礼道:“学生便先回驿馆,静候诸位佳音。” 随即带孔闻韶一起离开。 叔侄二人才刚出门口,就听到背后传来徐溥的声音:“非阁臣都可先离去,我等先往乾清宫,望能见到陛下……” …… 孔弘泰此时内心最为复杂。 作为衍圣公,从私心来说,他当然希望爵位在自己这一脉传下去,何况他是有儿子的。 但从孔家利益出发,他还是要顾全大局。 “二叔,为何会这样?不是说,就算我说那两首诗是我所作,也没事吗?” 孔闻韶出了奉天殿之后,急得都要哭出来。 让他窃占文名这件事,始作俑者当然不是他这个少年郎。 他懂什么? 背后策划之人,掌控了大明朝的舆论。 这就好像张家兄弟这样的外戚,没事就去窃占田地,是他们蠢吗?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就算窃占了,被人状告,他们屁事没有。 不占白不占。 换到今日之事上,道理也是如此。 这些朝中礼部、翰林大佬,完全掌控大明朝舆论,发现衍圣公世子因父亲当年恶名逐渐败露,在继位问题上有争议,恰好京师有一件文坛的热点,这名声自然也是不占白不占。 就算那一首半的诗是哪个翰林所写的,甚至是李东阳写的,被孔闻韶占了,谁敢出来闹? 读书人心里没数? 出来闹的结果,必然争不回,要身败名裂不说,就算你真的头破血流争回去,但你让孔庙传承出了问题,以后还用在大明朝混吗? 还想不想当读书人? 想不想当官? 你和你的子孙后嗣还想不想应科举? 这就是明知被人占了便宜,也要忍气吞声。 谁知就碰到了张延龄这个硬茬,不知张延龄是哪根筋不对,非要跟孔家人为敌,且张延龄有那么得天独厚的资源,才能把文名给争回来。 孔闻韶就会觉得自己很无辜。 孔弘泰安慰道:“闻韶,还是先让诸位部堂大臣前去说项,此事非你我力所能及,回去等消息吧。” 作为孔家人,孔弘泰岂能不知那一首半诗不是侄子所写? 如张延龄所说,掐指算算日子就知道孔闻韶没时间参与其中。 也是孔弘泰自己觉得,这件事并不会出问题,要说他其实也是背后始作俑者之一,知情而不阻止,把侄子给坑了。 …… …… 这头张延龄悠哉悠哉正要出宫,背后韦泰急忙追过来。 “建昌伯您慢行,陛下请您回乾清宫。” 韦泰的出现,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因为张延龄还记得跟兄长的柳巷之约。 之前想让金琦带自己去秦楼见识一下,一直没机会,自己贸然进了勾栏,被人发现是个初哥,岂不丢人? 这次张鹤龄回来,当然还是要找老司机带路。 张延龄叹道:“事真没完没了。” 韦泰苦笑道:“建昌伯,您可真让人捉摸不透,此事不是因您而起?” “哈哈。” 张延龄爽朗一笑,跟随韦泰往乾清宫走。 到乾清宫。 朱祐樘又拿着上午那本道经在看,一点都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