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四章 召还旧臣 (第2/2页)
?你是有多着急?差那一天两天的? 王越本以为皇帝会有多生气,谁知皇帝只是笑了笑道:“这个延龄,真如他自己所言,是一刻都不想在西北多停留,看来朕之前让他去西北,还真是强人所难了,朕很惭愧啊。” 王越此时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不过再一想,皇帝对小舅子如此信任,那是人家的家事,关键是张延龄还真取得了战功,让人无可挑剔。 人家早回京师几天怎么了?王越你一介外臣还想有意见不成? “行了,威宁伯你也听到,延龄……朕的内弟他早早已从宣府出发,本来是说你们完成一个交接,但毕竟你上任的是三边总制,与他职位也并不冲突,你便早些动身上路,朕也不多留你。”朱祐樘知道小舅子回来,这也没法阻拦,只能让王越早点走,免得西北真出什么乱子不好收拾。 王越再叩首道:“老臣不负皇恩,这就上路。” …… …… 王越离开了乾清宫。 朱祐樘看着门口的方向,突然长长叹口气,回头发现萧敬并没走。 “克恭,你还有事吗?”朱祐樘道。 萧敬面带迟疑,却不知该怎么说。 朱祐樘道:“是他在外面吗?” “是。”萧敬面色仍旧为难。 朱祐樘点头道:“让他进来吧。” 萧敬这才恭敬退下,过了很长时间之后,一个身着太监服的中年太监,跪倒在朱祐樘面前。 此人正是在成化时曾一时权倾朝野执掌西厂的大太监汪直。 汪直与王越本就为同党,当年王越被贬,也是因是汪直党派中人,且在王越、汪直被贬之后,随即西北发生成化十九年大同惨败,刨除二人朝中擅权的因素,其实二人在西北军政体系上的布置还是非常完善且行之有效的。 “没想到还能在有生之年再见到你……”朱祐樘看到汪直,也很感慨。 汪直头伏在地上,泣不成声道:“奴婢自知有愧于陛下,有愧于先皇,不曾奢望再踏足宫墙之土。” 朱祐樘点头道:“你无愧于谁,朕也曾感念你当初所为之事,否则朕今日也不会立在这里与你说话,其实在当时的情境之下,你也算是尽到了人臣的本分。” 汪直毕竟是曾经万贵妃的人。 照理说,朱祐樘跟汪直绝对是势成水火,不可能还会给汪直任何好脸色的。 但朱祐樘毕竟心慈,而且朱祐樘明白事理,他也知当年的汪直虽然听命于万贵妃做事,在宫闱中也对他多有不敬,但始终汪直很清楚他是大明的储君,没有按万贵妃的命令对他下狠手,这才让朱祐樘活到成年活到了万贵妃身死自己当皇帝。 从这点上来说,朱祐樘不会恨汪直,这也是历史上朱祐樘为何会在弘治十一年召还王越的同时,将汪直一并召还。 汪直仍旧跪在地上不敢起身。 “虽然朕知你并无恶意,但始终你曾引起朝野公愤,朕即便可以召你回京,但也不能对你委以重用,便赐你在京师的居所,可以让你颐养天年。” 朱祐樘即便把汪直叫回来,也没打算让汪直继续在宫里做事。 算是一种恩待,让他在京师生活,偶尔还能见一面叙叙旧,再或是让汪直不用担心被谁报复。 而且汪直的年岁并不大,此时的他不过才四十岁上下,若朱祐樘真有心用他,汪直也完全可以挑起大梁。 奈何汪直曾经得罪了太多人,无论是宫里的人,还是朝中人,都不可能会让汪直重新执掌权柄。 况且。 朱祐樘说是不怪责,但汪直毕竟也是万贵妃的人,敌人的手下虽然曾做过对自己有恩之事,但也不能将其大用,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奴婢谢主隆恩。”汪直继续磕头,每一下声音都很清晰。 对于汪直来说,能回到京师,已心满意足,也从来不敢奢求再回宫当执事。 …… …… 汪直也退下了。 朱祐樘的感慨似乎更多了。 恍然之间,又在回想自己当太子时,朝不虑夕的生活,现在想想好像更多是自己在杞人忧天,再或者是当时的确是有什么人在保护自己。 可不是汪直。 而是宫里那些正义的太监和宫女,还有他的那些东宫讲官,包括刘健、李东阳等人,正是这些人在皇帝面前不断表扬自己宽厚仁孝的品性,才让他父亲没有动废立储君的想法,才让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很平庸憨厚的少年,执掌了大明的神器。 “陛下,又有事。”萧敬再一次出现在朱祐樘身边。 朱祐樘回过神来,问道:“何事?” “是……寿宁侯……他……跟长宁伯……有过节……” 萧敬都不知该怎么说了。 朱祐樘皱眉道:“直说就行。” 萧敬这才道:“是寿宁侯和长宁伯两方的家仆,因为一些民田和商贾之事,双方不合,结果……械斗起来,双方互有损伤,到现在尚且不知是否有闹出人命。” 朱祐樘刚才还在想,自己两个小舅子终于争口气,以后自己在朝中也不再孤立于文臣,可以大展拳脚。 还没等高兴一会,张鹤龄就给他深深上了一课。 朱祐樘一脸恼火之色道:“之前长宁伯跟寿宁侯之间不是关系融洽?为何突然就械斗起来?” “具体……老奴也不知。” 萧敬那叫一个委屈。 他们俩都是外戚,同样都是嚣张跋扈不讲道理的,说要打,我能防备吗? 但皇帝显然不这么想,朱祐樘怒道:“你提督东厂,本该早些知道这些事,为何要等事情发生之后再来跟朕奏报?事后到如今……你都说自己不知情由?” 飞来横祸。 萧敬心想,我这是招谁惹谁? 朱祐樘也懒得去跟萧敬计较,立时道:“赶紧派人去问询情况,绝对不可令事闹大,这个寿宁侯……就不能消停几日,不知道他弟弟马上要回京师?” 萧敬算是听明白了。 皇帝本想靠张延龄的功劳,在文官面前好好扬眉吐气一把。 结果张鹤龄就闹出这么一档子事。 皇帝别说扬眉吐气了,别是又要被那些文官惹一肚子气。 萧敬心想:“寿宁侯啊寿宁侯,难道你是朝中儒臣的细作,专门给陛下找不痛快的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