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六十四、王继英 (第1/3页)
长歌落日圆一百六十四、王继英契丹军大举南下,宋军防御一下子被撕开两个大口子,虽说杨延昭、李继宣等设伏取得了羊山大捷,可依然无力阻挡汹涌而来的契丹铁蹄,不几天,契丹军已经深入宋国境内一百多里,边境sao动,朝廷震动,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送到赵恒手里。 赵恒惊惶不已,连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朝堂之上吵吵嚷嚷,闹了一天没有形成决议。主战派和主和派势均力敌,谁也说服不了谁,捋袖子,瞪眼睛,吐沫横飞,慷慨激昂,痛哭流涕,赵恒真是大开眼界了。这哪里是朝堂,简直就是菜市场。 一天争吵下来,赵恒脑袋都大了,回到宫里,好半天还没弄明白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那帮大臣究竟想干什么?他们为什么那么大声嚷嚷,这些人大都是读书人,平时都是斯斯文文的,会吟诗作赋,说话也是引经据典,低声细语,从没见过这么粗暴无礼。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好半天,赵恒才想起来他们为何而争吵,心里不禁惊惶,焦急起来。他似乎听到了契丹的战马嘶鸣声,看见了刀光剑影。赵恒的手脚微微颤抖着,冷汗直冒。 他记得朝会上有的大臣请他亲征,他没有答应。他不知道自己为何没有答应,可能是不假思索的随口而出吧。可这立刻被大臣认为是怯懦的表现,那位大臣立即说:作为天子应该身先士卒,做好表率,鼓舞士气,并说当年太祖,太宗都披坚执锐,亲临战场,为什么到皇上这儿就不行了? 赵恒还有什么说的?红着脸,脑子里嗡嗡地响,再听不见他说什么了。 “原来在他们眼里,朕已经成了胆小鬼了。” 赵恒想起前年巡边,带领一帮文武大臣,出汴京,渡黄河,涉澶渊,一路走到高阳关,在瀛州整整住了半年,有时还深入敌境,这帮大臣还称赞自己英勇,怎么转眼间自己就变成了胆小鬼了? 赵恒也记得自己曾经说过要亲征的,就在瀛州城上,面对北方,举鞭遥指,说:“燕云十六州,本是我中原王朝固有的领土,现在落入夷狄之手,实在痛心,朕一定要收回来。朕要亲自率领大军赶走夷狄,让燕云十六州重新回到我们的手里。” 赵恒这番话,立刻让在场的人高呼万岁,不少人流下了热泪,赵恒自己也热泪盈眶。 怎么这回就犹豫了呢?赵恒想了好久,没有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了? 赵恒隐隐又想起,朝堂上有大臣说:“契丹皇帝都亲征了,大宋皇帝为什么不能亲征?” “是啊,朕为什么不能亲征?” 可是一想到那血rou横飞的战场,赵恒心里只打冷战,脊梁上冷气直冒,手脚发抖,手心里汗津津的。 赵恒搓了搓手,叫来一位太监,说:“去把王继英叫来。” 太监去了不久,带来一位年近四十的男子,白脸皮,长胡须,方面大耳,身材高大,站在赵恒面前高出一半。当然赵恒是坐在椅子上的。 王继英给赵恒行了礼。 赵恒说:“王卿家,你今天怎么在朝堂上不说活?” 不知为什么,在吵吵嚷嚷的朝堂上,赵恒被吵得头昏脑涨,好多事都忘了,唯独记得王继英一言不发。 王继英说:‘臣无话可说。’ 赵恒说:“为什么?” 王继英犹豫了一下说:“王继忠在那边,臣没脸说话。” 赵恒点头,道:“也确实挺为难的,你们毕竟是兄弟嘛,真不好说什么,不过,现在就你和朕,有什么话就直说。” 王继英说:“臣觉得皇上应该亲征。” 赵恒说:“你也觉得朕应该亲征?” “是的,”王继英咳嗽了一声,说,“以臣看来,契丹人此次虽然来势凶猛,但打仗全无章法,一味恃勇深入,不计后路,这还是他们那套劫掠式的打法,抢了东西就跑,皇上若能亲征,定能打败他们。” 赵恒听了十分高兴,说:“王卿家给了朕一颗定心丸。” 王继英说:“如果皇上亲征,臣愿为前导。” 赵恒说:“好,朕任命卿为澶州钤辖,先代朕传诣镇州,定州,高阳关,宣谕守边将士,勉励他们抗拒契丹人,朕当亲征与将士们一起击退来犯之敌。” 王继英说:“皇上亲征大宋有望,百姓有福,臣这就去高阳关。” 王继英说罢,便转身就走,被赵恒叫住,只得回来。 赵恒说:“卿家,近来有没有王继忠的消息?” 王继英摇头道:‘臣从来不和他通消息。’ 赵恒说:“这是为什么?” 王继英说:“王继忠投降了契丹人,是大宋的罪人,是我王家的罪人,我不会与他通消息的。” 赵恒说:“王继忠也是被人所害,不得已才投降的,朕已原谅他了。” 王继英说:“可是臣不能原谅他,老令公杨继业宁死不屈,为国捐躯,死得多悲壮,受世代敬仰,王继忠为什么不像杨继业一样?他就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赵恒说:“要是都跟杨继业一样,那就好了,朕还怕什么契丹人?” 王继英说:“还是皇上仁慈,宽大为怀,宽恕了我们,王家沐浴天恩,永世难忘。” 赵恒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