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百一十四、武将的态度 (第3/3页)
着阶下的众臣,希望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但大家都知道,此时,寇准已经下定决心,谁也不敢得罪这个刺头,而且,事实也很清楚,只有亲征才能挽回败局。大臣们都低着头。赵恒这时才懂得什么叫孤家寡人了,他最后把目光落在一群武将的身上。 寇准说:“皇上如果不相信臣,请问太尉高大人。” 赵恒说:“高太尉,你怎么不说话?” 高琼高声说:“寇大人说得对,皇上必须尽快亲征,臣是个粗人,只懂得战场拼命,臣愿以性命保皇上安全。” 赵恒说:“朕向来知道太尉忠心,有你这句话,朕心里有数了。” 李继隆说:“皇上放心,臣虽然年迈,但依然可以上马杀敌,只要皇上一声令下,臣愿做先锋,带头杀敌。” 时李继隆已近六旬,皓须白发,不过,声音洪亮,行动敏捷,走路虎虎生风。因为他是明德皇太后的亲兄,赵恒对他优渥有加,念他年老,不烦他做什么事,好让他好好享清福。 赵恒说:“太师这份心,朕心领了,但明德皇太后刚刚薨逝,卿悲伤过度,还是在家里休养,出征之事自有其他大将统领。” 李继隆慨然道:“不,哪有皇上亲自出征,大臣在家享福的,臣虽不才,但好歹也身经百战,现在正是报效陛下的时候,请皇上不必迟疑,尽快亲征,臣跟随皇上,万死不辞。” 赵恒说:“舅舅有心报国,朕甚欣慰,此事稍后再议。” 李继隆却说:“皇上,臣先前以为对付西北跳梁小丑,不用皇上亲征,只需派一员大将即可,是臣错了,现在,契丹人势力强大,非皇上亲征不可,不然国家危矣。” 赵恒说:“既然你们都说需要亲征,那就依你们的吧。高太尉,我们所能集结的兵马有多少?” 高琼说:“算上已经前往澶州的人马,共有十四万多。” 赵恒惊道:‘这么少?契丹人可有三四十万之多呀。’ 王显说:“皇上,那是契丹人自己吹嘘的,臣以为契丹军总共不过十五万人。” 赵恒摇摇头,不相信,说:“不,这都是边关将领自己说的。” 王显说:“边关将领畏惧敌人,夸大其词,不能相信。” 赵恒说:“那也不会像你说的这么少呀。” 王显说:“皇上,请听我给你算一算,契丹军刚出发时,也不过二十万人,羊山之战,他们死伤三万余人,攻打瀛州又折损了四五万人,其他各处被我军袭击的伤亡的不下几万人,如此算来,哪怕他们出兵时,有二三十万人,也只剩十几万人,加上他们现在孤军深入,战线漫长,粮草辎重转运困难,需要大量的兵力,照这样算,真正能打仗的不过几万人。而我军虽说只有十四万,但都是以逸待劳的生力军,另外还有各地援军正在兼程而来,不出数日,必将大军云集,百万之众指日可待,正是我们合围歼灭契丹人的大好时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在此一举。” 赵恒听了,面有喜色。 王显又说:“现我们镇、定之军尚有十几万之众,虎视眈眈,契丹人必然有所顾虑,不敢南侵,陛下只需要驻跸澶州,召镇、定之军汇合河南之军合击,就可立擒契丹母子。” 高琼说:“是呀,皇上,到时候臣亲自带兵打回幽都去。” 赵恒的激情被点燃了,脸上出现了期待和得意的神色。 李继隆说:“我有一个担心,如果契丹人虚张声势,明地里围攻大名府,暗地里派出一队人马来攻驾前,怎么办?” 石保吉说:“太师,什么也不说了,我等就是舍了性命,也要保住皇上。” 王显说:“敌人这样做,我也想过,若真像太师所说,可令镇、定大军直冲契丹大营,敌军自然回军相救,皇上无忧矣。再则可出骑兵一千,步兵三千,于濮州渡过黄河,横击澶州敌军,再令大军掩击,出其不意,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李继隆说:“说得对,皇上此行无忧了。” 赵恒笑道:“既然诸位卿家都信心十足,朕还有什么顾虑的,那就尽早出征吧。” 寇准长长松了一口气,说:“那就请皇上早做安排。” 赵恒便以李继隆为驾前排阵使。 李继隆说:“禀皇上,臣想请武宁军节度使石保吉与臣一道同任驾前排阵使。” 赵恒说:“好,就令李继隆为驾前东面排阵使,石保吉为西面排阵使,希望二位就像唐太宗驾前的秦叔宝,尉迟恭一样帮朕守护好大门。” 李继隆、石保吉说:“请皇上放心,臣一定把您的大门守得牢牢的,绝不放一个契丹人进来。” 赵恒甚喜,遂令雍王元份留守京师,自己带领文武百官前往澶州。 车驾出发前,赵恒又得到司天报告,又有流星坠落,赵恒惊惶不安,刚欲起驾,又停下了。 寇准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忙来与毕士安商议。 毕士安连忙令人抬着他来到大殿求见赵恒。 赵恒正召司天询问,见毕士安来了,忙对他说:“毕卿家,刚才司天说了,太白昼现,流星出上台,北贯斗魁,不宜北行。” 寇准说:“胡说八道,虚妄之言,皇上岂能相信?” 毕士安看了寇准一眼,说:“是啊,皇上,虚妄之言不可信。” 赵恒叹息了一声,不再言语,面带惊惧之色。 寇准扭头看见司天还在,厉声说:“你过来,你刚才对皇上胡说了些什么?” 司天连忙跑过来,跪下说:“属下都是依照天象所示,据实已告。” “你为何说不宜北行?” 司天说:“天象所示,预示会折损一位大臣。” 毕士安说:“皇上,臣本欲追随皇上出征,无奈贱躯染疾,不能前行,流星之兆,莫不是应在臣的身上,臣愿意以身许国,换得国家安宁。” 赵恒说:“爱卿不要说了,朕岂是贪生怕死之人。” 赵恒遂上了车驾,踏上亲征之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