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0章 千秋家国事 (第1/2页)
虽然被亲爹唐老太爷说教过数次,甚至还挨过唐老太爷好几次父爱满满的杖责,唐伯彦心里面却始终坚持着一个看法,那就是—— 许多事情,如果不用雷霆手段将苗头的狠狠拍死,接下来便是无穷无尽的麻烦。 而在唐伯彦眼中,当下最麻烦的麻烦苗头已经变成了沐冠英。 沐冠英与随他造反的沐家,必须死的干干净净,才能略孤消心头之恨1 什么潜龙?什么天命? 先皇以国士待孤,孤便绝不会让大衍在孤手中崩殂! 小皇帝田辩是先皇唯一的继承人,即便先皇临终之时没有托孤于孤,孤也会保着他长大成年,再把再度中兴的大衍完完整整交给他,这才算是全了孤与先皇的君臣之谊。 唐伯彦如此这般想着,只是越想心头越烦闷—— 那个沐冠英,明明在父亲的设计之下,差一点就被炮制成了血染大衍龙柱的死龙。 明明已是死透,居然还能逃回陇西搞出如此大破坏……潜龙,究竟是种什么怪物?! 是,大衍的情况其实并不好。 孤秉政之前,庙堂之中百官庸碌当道文恬武嬉,庙堂之下世家强取豪夺骄纵不法,那些寒门豪强跟着兴风作浪也没几个好东西,可怜升斗小民们朝不保夕、稍遇天灾便是破产破家之祸…… 孤秉政之后,励精图治数年,大力提拔了不少有忧国忧民之心的俊杰,才让朝堂风气稍有改变。 如今,父亲大人也出手相助,展现出了他老人家真正的实力与手段,坚定无比站在后面替我出谋划策、压制世家。 只要再给孤三五年时间,孤必能彻底肃清朝堂!狠狠打掉世家们的嚣张气焰与爪牙,再用那些寒门不法豪族的血灌溉出丰收沃土,还黎民百姓们一个朗朗乾坤中兴治世! 所以……为何一定要让秩序崩塌天下大乱? 让无数本就生存艰难的可怜黎民百姓,再承受灭顶苦难? 由上而下进行改革,让这个国家中兴大治,分明才是对百姓伤害最小的解决方案! 这是孤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孤绝对不会放弃的! 以前王朝更迭,那些世外仙们大肆插手,凡夫俗子纵然智计百出也是无用,几乎无任何反抗之力。 如今灵气衰竭,那些世外仙们必定已是投鼠忌器,这……便是孤的机会! 潜龙又如何? 潜龙被杀,照样会死! 将潜龙统统杀光,这天下自然又会恢复正常! 是的,唐伯彦确确实实是这样的想的,而且一直也都是在这样做的。 他从没有生过取而代之之类的念头,他只想做个权倾天下的忧国忧民,将权利抓在手中也只为一展胸中那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 并非所有的魏王,都是那白脸的曹孟德。 不对,即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终其一生也始终未曾篡汉啊! 曹孟德的人生理想,最初仅仅只是想为一任郡守,建功立业教化一方让天下人能够了解他。后来转为武职,也只是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至于执宰天下……用曹孟德自己的话说,完全就是“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终其一生,曹孟德都是汉臣! 唐伯彦并不知道曹孟德其人,若知道多半会将其引为知己吧。 说起来,与文横槊赋诗歌以咏志,武能鞭挞天下的曹孟德相比,善于吏治的唐伯彦还差着一项重要指标。 诗词? 不不不,当然不是诗词,唐伯彦只是不屑于去填诗作词,而不是不善于诗词。 唐伯彦真正的的短板,其实是—— 只恨孤不善军事,否则孤定要亲自挂帅出征,去平灭了那个该死的潜龙沐冠英! 还有,江汉那边也问题不少,一场大洪水糜烂数州,明明已经用父亲提议的厢军之策收拢了大量青壮,居然还有多如牛毛的盗匪在作乱,其中几股大寇渐有要成气候之趋势,这是否就是所谓的龙蛇起陆? 无论是不是,都必须派遣兵马去尽快剿灭,而且必须慎重对待必须派出持天子亲授节符的大将,用真龙之势去压制那些草莽龙蛇! 而无论是用兵陇西还是用兵江汉,都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草是什么? 一个字——钱。 三个字——很多钱。 若非如此,刚才哪里需要把盐铁都尉瞿天罡也叫来议事? 靠着盐铁专营才勉强稍有起色的国库,哪里经得住如此大肆开销? 而且,将海量银钱填入战争的窟窿,某些其他改革事务就要被迫停摆…… 国事艰难,纵使智计百出的唐伯彦,也感到了头痛与疲惫。 没事,只是略有些艰难而已,孤还撑得住! 唐伯彦抹了抹脸,重新振作起精神,开始默默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