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讲将_第三十六章 宣宗文武汪肇、谢宾举、聂铉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宣宗文武汪肇、谢宾举、聂铉等 (第2/4页)

崇高风格,当他告老还乡时特意带回一株竹子,亲自种在庭院后山坡,后来逐步繁衍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后人为了纪念他,特命名此种竹为“文铿竹”,该竹林已有600年历史,枝繁叶茂,适应性强,是一种很好的观赏竹。

    陈济,史学家,武进人,字伯载,博学多能,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时称“两脚书橱”。成祖朱棣初,诏修《永乐大典》,以布衣为都总裁,选秘库书数百万卷,与少师姚广李等数人,发凡起例,分类考核,依次编排,井然有条。执笔者有所疑,辄就质询,他即为之逐条辨析。及书成,授左春坊右赞善,居职十五年病死。有《书传补》、《元史举要》、《通鉴纲目集览正误》、《思斋集》等。

    马铎,字彦声,号梅岩,福建长乐人,原名马乐,后避讳永乐,受御赐‘铎’,改名为马铎。自幼聪颖异常,为文不假思索,下笔即成,殿试时,成祖亲揽试策,称马铎气象广大,擢为状元。马铎性情耿直,表里如一,待人真诚。曾多次扈从永乐帝巡幸北京,不辞劳苦。马铎一生居官有刚直之声,居家有孝友之名,居世有助人之誉,著有《玉岩集》。

    高棅,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福建长乐人。以布衣征为翰林侍诏,后升典籍。与林鸿、王偁、陈亮、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玄、黄玄号称“闽中十子”。论诗尊奉盛唐,曾编《唐诗品汇》百卷,在明初诗坛产生很大影响,其诗多写个人山居生活,亦有不少应酬之作,冗长堆积,难以卒读,兼能书画,著有《啸台集》。

    贾仲明,亦作贾仲名,自号云水散人,淄川人,后徙居兰陵,杂剧作家。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善吟咏,尤工于词曲、隐语。明成祖入继帝位之前,仲明曾侍从于燕王府邸,甚受宠爱。“每有宴会,应制之作,无不称赏。公丰神秀拔,衣冠济楚,量度汪洋,天下名士大夫,咸与之相交。”所作传奇、乐府极多,骈丽工巧,独具风格,受到同时代文人的敬重。

    贾仲明,所作杂剧有16种,今存6种,即《升仙梦》、《金童玉女》、《玉梳记》、《玉壶春》、《裴度还带》。前2种属神仙道化戏,如《升仙记》写吕仙度化翠柳、娇桃成仙的故事;后几种则写男女爱情故事,如《菩萨蛮》中女主角萧淑兰爱上书生张世英,便主动追求,终成爱侣。这些杂剧思想内容一般尚属健康,在形式上却反映出元末明初杂剧革新的情形,如《升仙梦》采用正末、正旦对唱,音乐上运用南北合套等。仲明杂剧,文字华美,“如锦帷琼筵”。

    郭敦,字仲厚,聊城道口铺郭庄人,户部尚书,东昌府明代大书法家。以诗举乡试,授户部广西主事,年余,出任衢州府知府。在衢州问疾苦,礼贤秀,恤高年,扶孤独,修学校,明教化,表节义,易风俗,毁yin祠,立义冢,多有惠政。在官七年,治绩为天下最。以忤中贵人得罪,下狱,衢州耆老百姓千余人伏阙乞留,廷臣以敦廉正不阿上奏,诏为监察御史,出为河南布政司左参政,不久,调陕西,未行,以郭敦有大臣体,特升礼部右侍郎兼太仆寺卿,后成祖北征,督运粮饷。仁宗即位,转户部左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陕西大旱,奏请免逋赋,赈灾民,罢不急之务等十余事,悉被允行。在户部任上多有兴革,并积极采取措施,禁止皇庄兼并民田,一时称善,卒于任。

    郭敦,因廉洁从政得罪权贵后,回到故乡东昌府道口铺郭庄故居,在此隐居了一段时间,闲时在弟弟郭山的“东昌轩”,澄窑做一些自己喜爱的文玩用具,和窑工们聊聊家常里短,教孩子们习字作画,自有一番乐趣。由他出资建议修建的西关古井、岳庄澄窑等有关郭敦的逸闻遗事很多,至今仍为东昌府郭庄后人津津乐道,尤其是题写光岳楼四个门楼石匾额“文明”、“武定”、“太平”、“兴礼”一事,更是脍炙人口,世代传颂。

    李在,字以政,福建人蒲田人,迁云南,后如入京,擅长画山水和人物,画面生动,很有影响,日本画僧雪舟曾与他切磋画艺。传世作品有《琴高乘鲤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归去来兮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溪山云阁图》轴,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陈山,字汝静,又字伯高,沙县溪南九都溪口人。任奉化教谕,成祖召入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后任吏科给事中,遭父母丧事,守孝期满赴选,拟任广东布政使,皇帝特命留任旧职,主管六科事。不久,给皇太孙教授经书,仁宗继位,任左春坊左庶子。有一天陈山退朝,坠马小腿负伤,仁宗亲自给陈山研药调酒。宣宗即位,任户部左侍郎,高熙叛乱,宣宗亲自征讨,陈山和襄、郑二王一同留守京都。任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文渊阁直阁事、领文学士供职文华殿,任《两朝实录》总裁官。宣宗要为陈山建造住宅,陈山谢绝说:“我有先人旧房,足以遮避风雨,一兴土木,就难免劳民伤财。”因年老申请告退,没有获准,宣宗下令免于朝拜,又令中官扶陈山进出朝廷,先后4次上书申请告退才获准,返乡途中于邵武去世。

    沈粲,字民望,号简庵,华亭人,官太常少卿,与兄沈度并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均善书,度以婉丽取胜,粲以遒逸见长。粲尤工草书,学宋克而参以锺繇情旨,行笔圆熟,意趣遒逸。丰坊《书诀》称其“学宋克而得钟繇体,大非其兄所及”。

    沈度,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人,曾任翰林侍讲学士,擅篆、隶、楷、行等书体,与弟沈粲皆擅长书法,藏于秘府,被称为“馆阁体”,为明代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台阁体又称馆阁体,“台阁”原指尚书,后为官府代称,台阁体书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现,至明代,因其为皇帝所赏识,而获得很大发展,遂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形式明代台阁体书法结体平正,笔致光洁,景色乌黑,风格秀润华美,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但也有人认为台阁体书法结体缺少变化,意趣不足,而持批评态度。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有墨迹《教斋箴》、《四箴铭》等传世。弟沈粲,擅行、草书,子沈藻,擅楷,均承家学。

    李宏,松花镇鸭埌村人,父永立,曾在元朝中都做官,考中举人,十三年考中进士,任广东海南琼州府知府,又署理涯州知州。不久,因政绩显著升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其性刚毅,远见卓识,曾向皇帝呈上“时政十事”,获得采用。《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其“擢御史,尝上时政十事,皆国政论,多见施行”。因此名重一时,列为四川名宦,为缙绅尊敬。监察御史任满后归田,居县内怀塘镬耳湾,后避盗寄寓鸭埌村。死后于宣德五年葬于一厢里木头塘,墓叫“八角坟”。县祀乡贤。崇祯时知县在登龙桥建御史坊,纪念提点刑狱坦中庸、巡按御史李文凤、李宏,上书“柏台继美”四字。

    周孟简,江西吉水县人,乡试中举,与兄周述同登进士,同列鼎甲,兄弟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