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48 和教授、杰青、长江肩并肩(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48 和教授、杰青、长江肩并肩(求订阅) (第1/3页)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正文卷448和教授、“杰青”、“长江”肩并肩许秋返回216,开始准备大会所需要的PPT。

    这次的大会,和之前他们去开南大学参加龚远江那边的会议,情况不太一样。

    那个时候课题组里的文章数量有限,只有寥寥的几篇。

    因此当时魏兴思就直接把所有的工作,哪怕是关联性较低的PDI和PCE11,也并列放在一起,一股脑全部拉出来讲了一遍。

    现在,组里有机光伏相关的文章非常多,达到了30篇左右。

    全部细讲下来的话,一个小时都讲不完。

    因此需要有所取舍,拿出几篇代表作着重讲一讲,其他的工作只能简单粗略的提及一下。

    而且,现在的工作是成体系的,也需要构建好故事线,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才好讲给同行们听。

    当课题组在某一领域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体系,打造一个系列的工作。

    让别人一提起某种或某类材料,就可以联想到对应的课题组:“XX就是XX课题组的材料。”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能够提高自身课题组在领域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从功利的角度来讲,也能让自己的课题组更容易存活下去,发展壮大。

    因为一直挖掘一个系列的话,可以形成一个小的壁垒,让自己的课题组在这个系列中保持优势,不至于突然发生文章断层,有文章产出的预期,也更加容易吸引研究生、博士后前来投奔。

    比如,许秋脑海中有很多想法,关于Y系列受体的,关于叠层的,关于半透明器件的。

    站在他的角度,这些思路很容易想到,如果进行尝试的话,非常容易产出科研成果,但是其他课题组想要想到这些,可能就需要花费数倍于他的时间,这就是壁垒的存在。

    许秋这次大会演讲的主题,还是比较好确立的。

    前期进行过的PDI体系的研究已经暂时放弃了,而之后的Y系列受体文章还没有发表,需要藏一手,这些都不合适。

    因此,肯定要围绕ITIC系列的非富勒烯受体。

    既然是ITIC系列……

    许秋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之前发表的《焦耳》综述文章,似乎可以直接拿来用,和眼前的场景非常的契合。

    于是,他决定参照《焦耳》综述的故事线,来规划自己汇报的顺序,自己只需要把握每一部分的详略情况,即各个工作大致的汇报时长。

    许秋新建了一个空白的PPT文件,打算先把白板PPT做出来,之后再套用一个现成的模板。

    模板的事情可以找田晴,她那边收集了不少的PPT模板,据说之前还在网上付费购买过PPT模板。

    对此,许秋表示富婆的世界,咱不懂,如果是他的话,大概率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第一页PPT自然是封面,许秋随意起了一个标题“ITIC系列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然后写下汇报人“许秋”,汇报时间“12月14号”,最后再放上魔都综合大学的校名和校徽LOGO。

    第二页是目录,暂时空着。

    许秋从第三页的正文开始规划,他打算先把《焦耳》综述拿过来,放一个文章截图和TOC,差不多用时30秒来介绍。

    另外一篇综述,也就是之前发表在ACSEL上的非富勒烯综述就没有必要提及了,和ITIC系列的相关性不高。

    接下来便是具体的实验工作。

    首先,是学姐的AEM文章,开发出来了IDT-ICIN材料。

    这也是ITIC的起源,当时的器件性能虽然不高,但是首次报道出ICIN这个A单元端基,后来被用在了十数种材料当中。

    这个工作,许秋不打算花费太多的时间,主要介绍一下为什么做ICIN的结构,以及IDT-ICIN材料存在的问题,为引出ITIC做铺垫,暂定1分钟的介绍时间。

    然后,便是许秋的AM文章、学妹的JACS文章,开发出ITIC,并将其分别与传统窄带隙PCE10给体,以及新兴宽带隙给体H22结合,效率一路突破,从8%到10%。

    这部分是ITIC系列暂露头角的标志,可以多讲一些,许秋预留了大概3分钟的时间。

    接着,针对ITIC,许秋带领课题组有机光伏团队,通过四条路径进行改进,分别是:

    A单元端基的改性,开发出来几种代表性的衍生物,主要是许秋的工作,包括IT-M、IT-4Cl和IT-4F等;

    D单元共轭单元的改性,主要是邬胜男的工作,包括FNIC等;

    D单元侧链的改性,主要是许秋的工作,包括IDIC,ITIC-Th,m-ITIC等;

    借鉴徐正宏课题组IDTBR的思路,开发AπDπA结构,主要是陈婉清的工作,包括IEICO等。

    每一部分暂定2分钟的时间,加起来一共8分钟。

    其中,用1分半钟重点讲述其中的一篇代表作,另外的半分钟简单介绍其他同类型的工作,一笔带过,提个名称即可。

    再然后,关于这四条路径,都有进一步的研究,也就是四条路径的相互交叉与拓展。

    A单元端基的改性,被广泛用于其他的体系。

    初期比较亮眼的是氟取代的ICIN-2F端基,被用于FN-4F、IEICO-4F等体系当中。

    之后氯取代的ICIN-2Cl后来居上,不仅大幅度的降低了合成的步骤,光电性能也可以维持,没有显著降低。

    ICIN-2Cl的高光时刻体系在Y系列受体中,这里肯定是不能汇报的。

    于是,许秋打算把学姐的IEICO-4Cl拎过来讲一讲,暂定1分钟。

    D单元共轭单元的改性,进一步拓展到后来的半透明器件,还有Y系列材料。

    Y系列材料不能汇报,许秋选择了博后学姐开发的FN-4F材料,用于半透明器件,这部分暂定1分钟。

    D单元侧链的改性,IDIC体系脱颖而出,成为首个可以制备大尺寸、厚膜器件的ITIC衍生物受体,暂定讲1分钟。

    经过进一步的优化,得到的IDIC-4F,效率达到13.5%,创下了当前有机光伏领域的效率世界纪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