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52 大会风云人物,力压全场(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52 大会风云人物,力压全场(求订阅) (第4/4页)

键科研成果的年龄,都是在40岁以内。

    包括很多诺奖得主,30多岁的时候解决掉一个诺奖级别的问题,之后可能就没有其他什么突出的成果了。

    ‘现在模拟实验室中的初代结果已经做到了14%以上,而且向上的空间不小。’许秋犹豫了一下,决定还是低调一些,不把话说的太死:“预期很快可以突破15%,未来我觉得16%、17%也是有机会的,至于18%这道门槛,暂时还看不到。”

    他的性格和魏兴思不太一样,不喜欢夸还没有实现的海口,尤其是在一大众人的面前,吹牛逼一时爽,之后万一圆不会来就很尴尬。

    也许是因为他还比较年轻的缘故,虽然系统的出现,以及种种科研上的经历让许秋成熟了不少,但本质上他还是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少年。

    估计再经历几年,等博士毕业之后,就能褪去最后一份青涩,把脸皮修炼的更厚一些。

    梁浩贤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示意他没有其他问题了。

    提问环节结束,许秋在众人的掌声中,返回自己的座位,内心也是有些感慨:“大会上其他人提的问题,可谓是千奇百怪,什么样子的都有。”

    不过仔细想想,今天的大会其实也只是整个大会的一部分罢了。

    参加会议,大多数的事情,其实是在会场外办好的。

    比如私下的学术交流,单对单的效率,对个体来讲显然更高一些,而且还可以聊一些在公众场合下不方便聊的内容。

    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公开场合报道还未发表的工作,报道的通常都是已经发表的文章,对于同行来说,这些文章都已经看到过了,就没太多的意思。

    也只有像许秋这样领先其他人非常多的先行者,才会选择多聊一些他自己的想法,给别人提供一些研究上的思路。

    魏兴思继续主持会议。

    上午第三位上场的是马薇薇。

    她登场后,听到稀稀拉拉的掌声,看到下面旁听的人在许秋演讲结束后,走了大约三分之一,仍旧面不改色。

    马薇薇的工作并不多,回国后只发表了两篇文章。

    不过,这两篇文章,被她硬生生的讲满了半个小时。

    主要是为了刷存在感,八位参会嘉宾,她是成果最少的一个,能上会可能也是有魏兴思的关系在里面。

    而学术圈,因为同行评审这种特殊的制度,并不是很客观。

    所以多刷存在感还是比较重要的,别人知道你这个人,而且印象不差的话,那么在审稿的时候可能就会宽松一些。

    当然,能宽松的一般是二区的小文章,差不多就会给过。

    如果是AM、JACS之类的一区顶刊,基本上都是会挑刺的。

    因为要发这种档次的文章,大家就是在参与一个近似的零和游戏,你发的多了,我发的就少了。

    上午第四位是冯盛东。

    他带来了一些TAS、TRPL、THz的理论以及实例分析。

    其中,大多数的工作都是和魏兴思这边合作的,当然也有一些他是第一作者,Tnu是通讯作者的工作,那基本上就是纯粹的理论研究。

    冯盛东过来这边主要是拉合作的,他的收获非常大。

    在汇报结束的提问环节,当即就有几位老师表示对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感兴趣,要互相留联系方式。

    中午,众人去吃了一顿食堂,休息了一阵子,返回会场继续开会。

    下午的第一场是徐正宏组的梁浩贤。

    他会上讲的都是关于ITIC系列衍生物的合成,以及与之匹配的给体材料的合成。

    从研究方向上来看,和魏兴思组有很大的重合。

    因此,在周一的时候,梁浩贤去找魏兴思交流了一番,主要讲了讲他们的大概思路,防止和魏兴思这边做的工作撞车。

    这也是大会交流的一个目的,避免重复劳动,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下午的第二场是京航大的鲍原友。

    他的工作就不提了,最令许秋印象深刻的当属他的演讲能力。

    上次在龚远江那边,鲍原友用英文汇报,讲的就磕磕巴巴的。

    结果这次的大会用中文演讲,鲍原友同样也讲不好,还是磕磕巴巴的。

    许秋估摸着鲍原友可能是自身语言功能方面存在障碍。

    大概,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身“残”志坚。

    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又给他打开了科研的一扇窗?

    第三场是中科院的卢长军。

    卢长军主要汇报的是传输层材料的研究进展,像比较著名的可溶液法加工的有机传输层材料PFN就是他和清北大学臧超军一同研究出来的。

    现在基于PFN不断优化,形成了一个系列的传输层材料,包括PFN-Br,PFN-Na,还有另外一个关于PDIN的体系,也有PDINO,PDIN-Br等等……

    不过,关于给体、受体材料的合成方面,卢长军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什么大文章了,可能也是正处于低谷期。

    高校、研究所里教授的文章产出也是有周期的。

    原因也很简单,教授一般不亲自做实验,干活的都是学生,如果学生厉害,那么文章就多一些,学生如果拉胯,那文章自然就少了。

    这里的“厉害”或者“拉胯”,是结果导向的。

    如果向前推导,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天赋、努力程度、运气都是影响结果的考量指标。

    虽然人们可能不愿意承认,但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运气。

    科研这种靠天吃饭的行业,天赋再高,再努力,老天和你开玩笑的话,谁都遭不住。

    许秋获得系统,未尝不是一种运气爆棚的体现。

    最后一场是川大的郑笑。

    他们课题组没有选择跟风开发ITIC受体材料,而是继续坚持开发PDI的体系,这一年来设计合成了除了很多种PDI分子。

    现在PDI体系的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已经变更为郑笑课题组,他们成果的把器件效率突破到了10%以上,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的3D-PDI分子。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继承了许秋之前的衣钵,包括他们用到的稠环化等概念,都是参照许秋当时发表的那篇关于3D-PDI的AM文章。

    另外,郑笑虽然没有自己去开发ITIC材料,但也用到ITIC材料,去做了一个和PDI共混的三元体系,发了一篇AEM。

    和莫文琳的那篇ACSEL文章有点类似,但郑笑他们发表的时候更晚一些。

    终于,晚上五点多,魏兴思宣布:“会议圆满结束。”

    PS:上推荐了,小小的爆发一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