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女人,不好应付 (第2/2页)
手揉着婆婆的后心处。 重伤醒来后,李峻一直将李云氏当做自己的母亲,他不想因为这件事让年事已高的老人过度忧伤。 见母亲再次流泪,李峻故作轻松地说道:“母亲,您放心,孩儿的聪慧比谁都要强百倍!他们斗不过我,谁也害不了我。” 见儿子如此不加掩饰地自夸,李云氏破涕而笑:“你瞧瞧,你瞧瞧,都成亲的人了,还像个长不大孩子。哪有这样夸自己的?也不怕新妇笑话。” 李云氏口中说着话,笑着望向了身边的裴璎。 “娘,二郎就是比别人聪慧,璎儿知道的。”裴璎说着,自豪地晃了晃头,也是逗着老人开心。 “母亲,孩儿此次去荥阳,就是应付一下差事领个俸禄。孩儿管他什么王公大臣的,我都不放在眼里,谁也别想让我为他们拼命。” “孩儿的命,那可金贵着呢!谁都不值得我为他们舍命。” 李峻说的是事实,也是想要老人宽心,但最后的一句话却让裴璎想起了那日平春城的事。 能说出“谁都不值得我为他们舍命”这句话,说明郎君是惜命的。 然而,为了自己,郎君宁愿丢刀舍命,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郎君心中那值得之人是璎儿,郎君认为比命更重要的人,也是璎儿呀! 一句话,让裴璎心绪翻涌,备受感动,眼泪不禁地夺眶而出。 “你这是怎么了?母亲都不哭了,你...你怎么又哭起来了。”见裴璎泪流不止,李峻有些不知所措地问。 “还不是让你气的,好孩子,不哭了,不哭了。” 这次,负责擦拭眼泪的人换成了李云氏。 不仅如此,一直视儿子为珍宝的李云氏,竟然一巴掌打在了李峻的头上。 “我...我哪儿气她了呀......”李峻无话应对。 女人,不好应付。 两个女人,两个婆媳和睦的女人,难上加难。 此时此刻,这是李峻的心中所想。 晚宴设在桑间小筑。 说到这桑间小筑这个名字,倒还有着一番插曲。 李峻之所以将其命名为桑间小筑,只因西园后山处多有桑树,也便故作风雅地起了这个名字。 对于这个名字,裴璎觉得甚是奇怪与不妥,她不知道极有文采的郎君为何要用“桑间”二字。 《礼记·乐记》有云:“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汉书·地理志下》更有记载:“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 桑间一词,在书志中多是指男女聚集,荒yin奢靡之所。 裴璎出身富户,长居闺阁,经史典籍还是读过不少,她知道桑间一词的含义。 然而,当裴璎向李峻提出异议时,李峻一脸茫然。 “若说是你我的幽会之所,也是不假,但不yin,也没有奢靡呀?” “山上有桑叶,山下有房子,房中有你我,就这样。” 这就是李峻最终的解释。 他才不管什么这记那书的,没学过,不知道。一个休憩待客之所,没必要非得去引经据典的考究。 对此,裴璎也就笑着默认了。 “雅,大雅之风。” 这份评价,这份极高的赞誉,是李秀发自内心说出的。 李峻很赞同,也很高兴,人生难得一知己嘛! 只是,他对裴璎的那句“”武将,到底都是武将。”颇有微词:“小瞧人...” 今夜之所以设宴,是为了李秀的即将离开。 李秀在李家庄已经住了多日,若不是为了军粮一事,她还真的有些不舍离开。 筹集的粮草已经齐备,仅剩下一些零零碎碎的口粮,也将在明日从李家庄中拉出,随后便会拔营启程。 因此,李秀又带了些南夷军回庄子,为明日的押运做准备。 虽说接触的时间不长,但裴璎与李秀倒也是姐妹情深。 不仅仅是因为救命之恩的缘故,两人对彼此性格的喜欢,也是她们相处融洽的重要原因。 司州与宁州两地山水相隔,路途遥远。 两姐妹知道,若想再能见面并不容易。此次一别,或许真得会再无相见之时了。 “meimei,此番离别要保护好自己,知道吗?jiejie听二郎说了,蜀中乱的要命,meimei可别与人家拼命。二郎也说了,若有不妥,就让你赶紧回宁州。” “jiejie放心,meimei知道分寸的,倒是jiejie也要多保重身体。” “嗯,我会的。” “meimei,jiejie在平阳,离你太远了。二郎会去荥阳,在京里也有些关系。若日后有什么难处,你就派人去找二郎,知道吗?” “知...知道了,jiejie。” 小筑的卧房内,裴璎如同长姐般拉着李秀的手,一句句地叮嘱着,不时地抹着眼角的泪水。 此时,李秀全然没有了武将之风,如猫咪一般乖巧地倚靠在裴璎的身旁。 听着裴璎那关切的话,少女也是不知不觉中流出眼泪来。 长姐如母。 李秀没有姐妹,母亲也早早故去,家中除了父亲,仅有一名兄长。兄长李钊常年留在京都洛阳,兄妹二人已许久未见了。 如母般的亲情,李秀已经有许久没有感受过了。 此刻,裴璎所显露出来的情意似长姐又似母亲,让常年居于军营中的少女倍感亲切与温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