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学考古_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 (第2/5页)


    从某种程度来说,也证明苏亦的想法,就是写文章要蹭热度。

    说回这篇文章,第二部分就是国内外关于学者关于稻作起源问题的看法,类似于文献综述。

    其中就包含丁颖教授以及一些曰本学者的学术观点。

    曰本学者,直接把水稻分为印度型和曰本型。

    其实,1953年,洛阳烧沟汉墓发掘的时候,在出土物中就发现了稻谷。当时曰本考古学考察团来华访问,考古所还将这些汉墓出土稻谷20粒赠送给他们,然后经过检测,他们认为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稻谷属于印度型。

    按照整个分法,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稻谷也只有印度型和曰本型,并没有中国原产稻谷。

    这个结论国内学者自然不认同。

    恰好,1955年的时候,考古所在湖北屈家岭、石家河以及武昌洪山等三处,发掘新石器时代红烧土中有很多的稻谷壳。

    然后又根据其他出土物判断它们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距今约4000年。

    根据丁颖教授的考察,他以为这些出土的稻谷壳属于粳稻品种,还指出,洛阳烧沟汉墓的稻谷也属于粳稻品种。

    一下子就推翻曰本学者的观点。

    证明了,粳稻发生在曰本的见解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新石器时代的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曰本尚未开始稻作栽培。

    因为按照部分曰本学者的观点,曰本稻是在公元前1-2世纪才传入中国的。

    典型不符合历史事实。

    因此,丁颖教授根据广东、广西的西江流域分布的野生稻的事实结合中国稻作历史文献资料,提出了“中国的栽培稻起源于华南”这个说法,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稻作起源“华南说”。

    并非丁颖是广东人,就认为稻作起源于华南。

    当然,学者的观点也跟区域研究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柳子明就在文章里面提出,野生稻在西江流域、云南及长江流域发现,这对于京一部研究稻种起源及中国农业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

    其实,这些发现都是苏亦写文章的事实支持。

    然而,柳子明通过一系列研究以后,他得出一个结论,稻种的起源可能是云贵高原。

    他也引用丁颖教授的部分论述,证明早些年云贵高原存在栽培稻的事实。

    还说,印度支那联邦三国、缅甸、泰国等地区的稻种来源也可能是我国的云贵高原。

    甚至,觉得印度的稻种也可能来源于云贵高原。

    这是一个有趣的说法,也有事实依据。

    然而,在国外,就有不少的学者认为,水稻发源地就是印度,中国的水稻就是从印度经过东南亚传入云贵高原的。

    这就涉及到学术话语权的争论。

    实际上,对于水稻起源于云贵高原这个说法,苏亦再熟悉不过了。

    前世,他的师爷云大的李昆声教授就有一篇文章《云南农业考古概述》,里面详细论说水稻的发源“云南说”,他的观点跟柳子明的不一样,把云贵高原浓缩到云南地区,范围更小了。

    不仅如此,苏亦熟悉的民族考古大拿汪宁生先生,也主张中国稻作起源于云南,他们通过对云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几个方面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云南成为了作物的变异中心。

    甚至,他们通过对云南稻种进行同功酶分析,发现其酶谱一致,表明云南现在栽培稻种的亲缘关系十分接近云南的现在普通野生稻,从而进一步确认,云南现在栽培稻的祖先很可能就是云南的普通野生稻。

    这个说法,也符合事实逻辑根据。

    其实,不止他两位,浙江农大的农史专家游修龄也认同了柳子明的说法。

    游修龄的《对河姆渡遗址第四层文化出土稻谷和骨耜的几点看法》,就写到“籼稻在从南向北以及从低地向山区的传播过程中,由于进入温带及山区以后适应气温较低的生态环境而出现粳稻的变异型,这个推断是从目前籼、粳稻的纬度分布以及海拔高度分布而得出来的,也符合历史上文献记载的状况。这次河姆渡遗址稻谷的出土,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他文章里面认为,我国稻作起源是由南向北的。

    这个南有多南,他没说。

    但是他在文章里面反驳了丁颖教授的一个观点。

    因为丁颖教授4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稻作起源》,从历史文献的角度论说,外国稻作可能发轫于距今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扩展于四千年前的禹稷时代,至少二千二百年前的周代,就相当广泛把我国在黄河流域栽培水稻的基础奠定了下来。

    于是,游修龄在文章里面反驳说,“过去总认为长江流域的文化在历史上一向落后于黄河流域,稻作文化也不例外。而河姆渡遗址稻谷的出土,改变了这个旧概念,表明长江流域的栽培稻作可能要早于黄河流域,并进一步肯定了外国栽培稻已有悠久的历史。”

    其实,他的话也没有错。

    作为浙江农大的教授,游修龄必然要为发现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正名。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也因为河姆渡遗址的存在,确实改变了学界很多固有的认知。

    然而,游修龄的反驳,其实忽略了丁颖教授在1957的文章《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里面提出来的“著作根据我国五千年来的稻作文化创建过程并由华南与越泰连接地带的野稻分布和稻作民族的地理的接壤关系,特认定我国的栽培稻种是起源于华南。”

    也就是稻作起源“华南说”的最初来源。

    其实,游修龄的文章也有引用丁颖教授这篇文章。

    因为涉及到稻作起源,就势必会涉及到丁颖教授为中国稻作命名之争。

    丁颖教授在这篇文章里面否定了所谓的籼粳只是分别起源于印度和日本的说法,并给籼亚种和粳亚种分别命名为“.及.”

    也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我国从此不再称籼稻为印度型,粳稻为曰本型。

    文章很长,根据中国野生稻的地理分布、古籍记载、出土文物以及关于“稻”字的语系等方面的考证,提出稻作起源“华南说”,日本的稻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