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五十九章 真给跪了 (第1/3页)
教室里。 听到徐云口中冒出的这句话。 钱五师以及现场的众多小组成员,顿时齐齐为之一愣。 说出来以后别打他? 这是啥意思? 难道徐云要说的是那种的话? 不过很快。 钱五师便想明白了徐云的意思: 这家伙是怕自己提出来的要求太离谱被人揍呢..... 于是他爽朗一笑,相当大气的一挥手,对徐云说道: 听到钱五师这番话。 本就有意表明出内心想法的徐云便也不再迟疑,直接了当的开口道: 钱五师点了点头: 徐云则用手指做了个从上到下的自由落体动作,又说道: 导弹从三万米高空落下后,下落速度很快就会接近音速,并且一直会和迎面而来的空气发生撞击。」 听到徐云抛出的这句话。 钱五师再次微微点了点头。 众所周知。 气体压缩是导弹以及飞行器常见的一种情况,它会导致过载和加热的出现——摩擦反而是次要因素。 飞行器的过载越大。 就说明前方的气压越大,压缩越剧烈,产生的热量也会越强。 接着徐云顿了顿,继续解释道: 这句话是可以实现的。」 听到徐云的这番话。 一旁的钱五师顿时一愣,现场的其他人也陷入了沉默。 过了片刻。 钱五师胸口起伏了几下,整个人的呼吸频率...... 骤然急促了起来。 似乎...... 有门儿? 要知道。 根据钱五师等人最初的设计,导弹的下落步骤是这样的: 从诛仙剑阵平台离开后,先进行一段自由落体。 这段自由落体大概有一万多米,随便举个数值吧,比方说从三万米到两万米这个区间——u2则在1.8万米甚至更低的高度执行拍照任务。 等双方的竖直高度差在一两千米的时候。 导弹的气舵等设计开始起效。 推进剂燃烧产生横向动能,通过侧推开始让导弹转向。 最后超宽带近炸引信开始工作,引导导弹命中u2。 在整个过程中。 导弹的转向近似可以看成是一个类似【l】的形状。 但另一方面。 想让高速下落的导弹拐弯,这里需要的推力其实是很强的。 而推力的实质,就是消耗燃烧室内的推进剂。 拐弯所需要的推进剂之多,甚至要远远超过直线加速的消耗。 但如果能够利用气动结构让导弹自行完成转向...... 那么这部分的推进剂就有可能省略了。 如此一来。 整个燃烧室的体积,一下子可以缩短半数以上! 什么? 你问为什么不直接斜45°发射? 当然是因为斜45°发射需要一直用推进剂让导弹保持一个斜向下的姿态,这种做法消耗的推进剂甚至要比l型更多。 看着陷入沉思的钱五师。 一旁的徐云则轻轻缩了缩脖子。 应该不会被打吧..... 毕竟他也不知道这个方案是否具备可行性。 他提及的这个方案的最初灵感,其实来自后世嫦娥五号回归时使用的技术。 也就是当年曾经上过热搜的那个【太空打水漂】。 当然了。 这个打水漂技术的真正称呼,其实是,属于一个非常精细的cao作。 这是半弹道再入的一种特例,适用于高速再入稠密大气层。 至于目的...... 自然就是为了尽可能降低过载和加热。 上辈子是吴刚的同学应该知道。 地月的距离其实很远。 当探测器从月球返回的时候,几乎是在垂直向着地球做自由落体。 重力会不断加速探测器,最终会把它加速到10.9km/s的速度。 这个速度之快,比第二宇宙速度只差了300m/s。 太空中没有阻力,这意味着飞行过程中你不用开着引擎,但你也没处踩刹车。 任何人为的速度改变,都需要人工施加外力。 等飞到了目的地。 如果你不想硬着陆...也就是撞上去,就必须改变速度甚至方位。 对于月球,落地的时候还可以用火箭强行消力。 毕竟它引力小、速度慢嘛。 可是对于地球这么大引力的物体,这种做法就行不通了。 原因很简单。 化学火箭能提供的速度改变量,主要取决于燃料的多少。 想增加速度改变量,就必须增加燃料。 但这样一来。 且不论嫦娥五号的燃烧室够不够存放燃料,光是发射嫦娥五号的运载火箭就要增大数倍——根据之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可以看出,随着速度改变量的增加,火箭质量会指数倍地提升。 因此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行的。 最终经过各方面讨论。 设计组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回归方案: 如果能把进入大气层的位置精确控制在一个叫的范围内,那么大气密度可以对回归舱进行减速。 也就是回归舱进入到大气层约60公里后,会在底部形成一个弓形激波。 这个激波会将返回器再次弹出大气层,而后进行二次再入。 如此一来。 返回器的速度就会降低40%以上。 这个原理,其实就是钱老爷子乘波体的具现。 因此在刚才。 听到钱五师的询问后,徐云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 嫦娥五号返回器和导弹的起始条件其实非常类似: 它们都是竖直下落。 只是一个高度高一个高度低罢了。 所以若是能对导弹的发射位置进行一定优化,让它的弹头不要竖直朝下,而是略微倾斜..... 同时再对弹体进行一些气动结构上的设计,说不定就能通过激波达到一种效果: 弹体在下落过程中在自身构造的引导下,不断开始发生水平的偏移。 最终从最开始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