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七十九章 不该出现的人! (第3/3页)
病菌呢?” “致病菌啊......” 说到致病菌,郑易的脸上不由浮现出了一丝感叹: “根据我们的初步检测,这些幼虫体内基本上不存在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致病菌。” “倒是埃希氏菌属和柠檬酸杆菌属有部分显像,不过比例不高,长期服用不会对人体有明显危害——这样说吧,埃希氏菌属的占比只有蝗虫的五分之一。” “而且这还是野外第一代幼虫的菌群比例,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繁殖多代,这些菌群的比例还会更低一些。” 众所周知。 pcr技术提出于1985年,是现代微生物检测的一项核心技术。 但就像iphone4属于一种划时代机型、但却并不是第一款智能机一样。 早在pcr技术出现之前,生物界就有一些微生物检测手段了。 实际上。 自动化微生物检测技术出现的标准节点就是在一年前,不过如今国内还没有办法掌握而已。 在如今这个时期。 国内微生物检测的主要方式就是把待检测物制成1:10混悬液,然后进行细菌药敏试验。 这种方法非常简易快速,在三个小时内就可以出结果。 当然了。 这个时间对应的,自然便是数据精度有限——正常来说培养皿没有十个小时是很难出结果的。 但再怎么有限的精度,在‘有’和‘无’的判定上还是挺容易的。 换而言之。 如今基本上可以确定,徐云所说的黑水虻幼虫...... 确实具备很高的营养价值! 破折号,无毒的营养价值! 至于它的口感...... 开玩笑。 这年头都喝榆树汤了,还在乎什么口感? 想到这里。 老郭连忙转过头,与钱秉穹和李觉对视了一眼。 随后李觉深吸一口气,郑重看向了郑易: “老郑,接下来恐怕要辛苦你一下了。” “你得在三天....不,五天吧,五天内制定出一套具备可行性的黑水虻幼虫养殖方案。” “大概一周之内,我们就会有一大批的黑水虻幼虫送来了——数量起步都有小几十万。” “还有黑水虻成虫的繁殖温度、适宜条件等等.....老郑,你的任务非常艰巨啊。” 按照徐云所说的情况。 黑水虻的雌雄成体基本上只会存活十天不到,算上虫卵的发育期也才一个月而已。 可以预见的是。 一旦基地开始养殖黑水虻,那么它们的繁殖速度很可能出现一个极其可怕的数字...... 同时如何防止成虫逃离养殖地点,具体养殖的温度条件如何,这也是需要制定完整方案的事情。 因此李觉交代的内容相当重要,甚至可以说关乎基地命脉。 眼下这批黑水虻要是真被养死了,兔子们一时半会儿还真不一定找得到另一个这种规格的黑水虻聚集点。 但对面的郑易闻言,脸上的表情却有些兴奋。 毕竟...... 这年头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他这种非应用端的生物学家平时其实是比较无聊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们实验室是整个基地为数不多的‘吉祥物’,吃着干粮几乎没啥事做。 例如最近这段时间。 实验室已经闲到去帮忙割驴毛了..... 从基地落成到现在。 这还是整个实验室还是头一次接到这种重要的任务。 因此感受到压力的同时,郑易的内心不免也相当兴奋。 只见他用力一挺胸,大声说道: “厂长,你放心吧,我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李觉的目光在郑易的光头上停留了一会儿,放心的点了点头。 有这种强者发型的人,能力多半是相当可靠的——除了某个物流头子。 “哦,对了。” 随后李觉又想到了什么,对郑易问道: “老郑,我听说和这批虫子一起抵达基地的还有几位同志?” “上午我和秉穹同志有个会没开,还没见过他们呢。” 郑易点点头,朝边上一指: “没错,几位同志就在隔壁,请随我来吧。” 随后郑易带着几人离开实验室,径直来到了另一间屋子里——微生物实验室防护服要在十二年后国内才会普及,现在只戴头套和口罩。 这间屋子面积不大,大概就三十平米左右。 中间还摆着一张有些破旧的乒乓桌,看起来像是休息室,平时进行一些娱乐活动。 当众人抵达屋内的时候。 这间屋子里正坐着五名男子,其中一人坐在轮椅上。 随后郑易主动走到了几人中间,主动做起了介绍: “厂长,秉穹同志,郭主任,还有韩立同志,和你们介绍一下。” “这几位是在百色参与国内农作物研讨会的专家,他们在参会途中发现了一些情况,所以被首都方面特批安排到了基地。” “坐在轮椅上的这位是杨开渠教授,这四位则分别是侯光炯教授和管相桓教授,以及......” “杨开渠教授的学生周开达同志,还有管相桓教授的学生,安江农业学校的老师袁国粮同志。” .......... 注: 今天端午节,祝各位读者老爷端午安康,看在过节还在码字的份上求点月票可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