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九一章 颜严和李严(二合一) (第1/2页)
开局就杀了曹cao正文卷第二九一章颜严和李严“啪!” 刘焉府上,刘焉狠狠的一巴掌拍在了面前的桌案上。 在做这个动作之前,他手中拿着的几张写满了字的纸,也被他用力的丢在了地上。 “大人,何故如此发怒? 可是关中那里的事情,又有了新的变化?” 一个听上去并不娇滴滴,反而还充满着一些圣洁味道的女声响起。 出言询问的,乃是再一次来到刘焉这里,给刘焉暖床减压的张鲁母亲。 刘焉平息了一阵儿之后,才开口道:“我的长子,从长安那里,紧急送来了书信。 说是董贼已经任命刘成刘克德,为征益大都督,调集兵马,准备对益州用兵……” 张鲁母亲道:“董卓老贼,索要不成,将会动兵,乃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就算是领兵之人,乃是刘克德,也没有什么关系。 与别人没有什么区别。 大人,何必如此动怒?” 刘焉依旧怒气未消: “若仅仅只是这样,我自然是不会如此,但我的儿子还在信中劝说,让我不要与董卓硬着来,要我按照董卓要求,给米粮……” 张鲁的母亲,闻言迟疑一阵儿,方才开口: “这、这范公子怎么、怎么会说出如此言语……” 刘焉原本就怒气填胸,此时听到张鲁母亲的这话,不由的心中怒气更盛。 “这可真的是一个好逆子!” 刘焉忍不住的出声喝骂! “就只顾着考虑他自己安危了!就没有想想益州之地,就没有想想他的父亲,他的弟兄! 倘若董卓贼子,真的只要这一次粮食,今后再不张口,倒也不是不可以。 但董卓那般狼子野心之人,怎么会如此?! 益州变得贫困,无有抵抗之力,在之后,岂不是会任人宰割? 当初六国是怎么亡的,秦是怎么统一的,这逆子就不知道吗?! 他莫非就不知道,只有他的父亲兄弟手中,掌握着极大力量的时候,他才是最为安全的吗?!” 刘焉此人,别看平日里隐藏的挺好,一副老好人的样子。 其实内心深处,最是自私自利。 就比如现在,因为刘范的一封信,这个一直被他所看好的长子,直接就变成了逆子。 “大人,那咱们现在该怎么办? 也要想办法营救一下范公子他们才好,那毕竟是大人您的亲骨血……” 张鲁母亲出声劝道。 刘焉愤怒的甩甩手:“不必理会! 这逆子不为他的父亲考虑,我这个做父亲的,为何还要为他考虑?!” 这样说完,停顿了一下又道:“不用担心那逆子的性命,只要咱们这里将仗打好,那逆子的性命就无忧。 咱们这里打的越稳,打的越狠,董卓就越是不敢动他。 董卓这贼厮,总是要留下一线,今后好相见的……” 听到刘焉这样说,张鲁母亲心中就忍不住的欢喜。 刘焉嫡出共有四子。 其中,最为能立住事的,就是长子刘范。 其次是二子刘诞。 如今,这两位都在长安董卓那里,且因为书信的原因,导致刘焉对长子大大厌恶。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是在之后,刘范能够平安回到益州,这益州牧的位置,也根本不要想了…… 最好是到时间,让刘璋坐上这益州牧的位置。 刘璋懦弱,没有能力,这样的人成为益州之主,自己儿子,以及五斗米教,才能更好的发展…… 远在长安、已经被软禁起来的刘范,并不知道,他的这一封自认为极为妥帖的书信,给自己都带来了什么。 此时的他,还在为他的父亲而担忧…… “方伯,校尉贾龙,校尉严颜已经到了府上。” 刘焉府上的管事的,来到这里,对刘焉如此说道。 已经是下定了某些决心的刘焉,闻言就起身朝着外面走去…… “末将贾龙,见过方伯!” “将严颜,见过方伯!” 刘焉来到前厅,两个等候在这里的将领,立刻对着刘焉行礼。 四十岁左右的将领,乃是贾龙。 自称严颜的,乃是一个看上去将近五十岁左右的人。 贾龙,在刘焉这里很有地位。 巴郡郡守赵部,横征暴敛,作威作福,黄巾马相起兵杀赵部,自称天子。 然后州从事贾龙,汇集了一些兵卒,官吏,攻杀了马相。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益州牧的刘焉,来到了益州。 贾龙等人,就派人前去迎接刘焉。 之后,迁移至绵竹。 刘焉也就将立下大功劳的贾龙,任命为校尉。 至于严颜,本身就是领兵校尉。 当时他所在的地方,距离巴郡过远。 还没有来来得及赶到,叛乱就已经被剿灭了…… “你二人不必多礼…… 事情想必二位校尉已经知道了,董卓贼子,大逆不道,祸乱朝纲…… 如今,又想要向我益州用兵,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二位校尉都是益州的顶梁柱……” 刘焉对二人这样说着,对二人的态度很是不错。 “先前袁本初等人,联合天下之人,一起举兵讨伐董卓之时,方伯不听下吏之言。 若听下吏之言,出兵关中,而后转向向东,合围董卓,将其困死于洛阳。 也就不会有今后的诸多事情了。 汉室不必西迁,益州亦没有此等祸事。 如今,仅凭我益州之地,独自抵抗董卓,只怕有些困难……” 开口之人,乃是贾龙。 贾龙本身就很有威望。 之前攻杀马相,平定乱局,威望更胜。 益州本土的许多士人官吏,对他都很是信服。 加上对刘焉来到益州之后的,一些针对益州本土人做法的不认同,所以说话并不客气。 刘焉闻言,心中极为不悦。 但此时乃是非常时期。 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刘焉只装作没有听懂。 他叹口气道:“此一时,彼一时。 那时益州不稳,黄巾贼子尚未消除,没有什么余力出兵讨伐董卓…… 此时,董卓居心不良。 若是让董卓入益州,那可真的是益州百姓之灾! 还请二位校尉,不要计较太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