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六十二、荆公(王安石)铁粉 (第2/2页)
这厮在背后撺掇,那些官吏们敢这样吗?” 甩锅谁不会,你们能甩锅给王安石,我就不能给司马光甩锅吗?司马光背后的高滔滔咱不敢随便说,但你司马牛的坏话还是可以说几句的。 青苗法的确是放了贷款,而且利息高达二分。这要是放到现在,那妥妥的是高利贷。 然而站在当时的背景下再去看这个利息,跟当时地主豪强们动辄八九分利,甚至两三倍的利息比起来,二分利的青苗法确实是一项惠农措施。 李申之引出了司马光,导致了话题的升级:新旧党争。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两者之间的党争也成了促使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王安石以后的新党变了味道,与旧党一样,纯粹地成了打压异己的工具。 要知道,蔡京也是以新党自居,这也是王安石为大宋亡国背锅的原因之一。 宋徽宗上台之后,在蔡京的主持之下,他们给王安石平反过一次,追封了许多恩赐,甚至还给了配享太庙的尊荣。 然而到了宋钦宗上台之后的靖康元年,赵桓清算朝堂之后再次把王安石打到了地上,又把王安石的牌位从太庙里给赶了出去。 蔡京祸国殃民,蔡京是新党,王安石新党头子,所以王安石就是祸国殃民的头子。 在大宋士人眼中,这是一条完美的逻辑链。 若是荆公知道蔡京打着自己的旗号为非作歹,不知道会不会被气活过来。 韩平不想让学术探讨变成党争的延续,打断道:“荆公的确有一些利国利民之事。但是新旧党争已是定论,不必做过多探讨。” 李申之也没打算在新旧党争上做文章。毕竟蔡京都是公认的新党人,若是从这个话题开喷,自己身上槽点太多,不好搞。 在众人讨论之际,学舍外面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外面的学子都是从附近州县赶来的学子,他们距离比较近,便想着早一天到临安,感受一下临安的政治氛围,顺便看一看临安的学子们押的什么题。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京城的老师们押题最准。 外地的学子在门口听了一会,大致听出了点味道:临安的府学里面竟然有个愣头青要给王安石平反。 王安石祸国殃民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还有什么好反的? 这个板板是官家赵构拍的,你要给王安石平反,那就是在打官家的脸,打赵构的脸。 你若是在科举之中敢这样写文章,卷子被黜落还是小事,万一被官家和考官嫉恨上,把你写入黑名单,那就万事皆休了。 外地的学子们不知道李申之的身份,看到李申之不知好歹的辩论,有人忍不住要教训几句。 “王安石穷兵黩武,在河湟打了几场仗,占了些鸟不拉屎的地方,凭白地耗费了国力,导致国内虚弱不堪。这样的人竟然还要为他平反,真是笑话。” 外地学子自顾自地说了一大通,忽然感觉气氛凝重,浑身冰冷。 “畜生!” 李申之断喝一声,双眼满含杀气地盯着他,仿佛行刑前的刽子手一般盯着他的脖子,那一瞬间,这个外地学子感觉自己的脖子已经被割开,脑袋不属于自己。 “什么时候开疆拓土成了耗费国力?我泱泱华夏的汉唐雄风怎么就养出了你这么个废物!被人揍的时候就抱怨没有战马,没有战略纵深。可是有人替你们拿下了养马地,替你们打出了战略纵深,却被你这个畜生污蔑为祸国殃民,你的良心呢?你的骨气呢?长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河湟之地就是优良的养马地,王安石和王韶在熙河开边中拿了下来,并且压制了吐蕃,完成了对西夏的合围。到了这些人嘴里,竟然成了穷兵黩武,耗费国力。 宋人啊宋人,你可真行啊! “你以为你是谁?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一个,也敢在这里大放厥词。在下平生最佩服敢作敢当之人,若是那手刃秦桧的李申之这般说,我便给他磕头认错。” 他知道李申之也是个年轻人,更是赵构的亲信,是以拿出自己的偶像李申之来压制眼前这个讨厌的李申之。 因为他觉得,王安石背锅是赵构的意见,赵构的亲信总不能反对赵构吧? 李申之冷笑一声:“你可以跪下了。” 旁边有人悄悄告诉他:“那人就是李申之。” 那外地学子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哼哧了半天没说出话,最后一甩袖子走了,扔下一句:“粗鄙。” 连下两成,李申之斗意正浓,他怒目环视学舍内外,冷声问道:“还有谁?” 还有谁要诋毁荆公,准备着受我键盘的大招吧。 李申之这一次真的是生气了。 千古荆公一心为民,做了那么多利国利民的事,却被黑成了这个样子。 大家明明心知肚明地享受着王安石改革带来的便利,却丝毫不影响自己说他的坏话,简直就是一群白眼狼,放下碗就开始骂娘。 不只是农田水利法和熙河开边,王安石还有许多改革的举措,对两宋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再说。 因为李申之已经按照王安石的模板做好了准备,打算在应天府开始实施。 如果王安石变法真的能够施行下去,那么北宋将会是华夏文明现代化的开端。 等李申之发完飙,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敢招惹李申之的霉头。 说理说不过,吵架吵不过,这让怎么玩。 “那你说,汴京是怎么丢的?”终于有学子能问出一个有水平的问题了。 是啊,既然钦定的背锅侠王安石被平反了,那么北宋亡国的锅该谁来背呢? 咱们把宋朝分成了北宋和南宋,实则宋朝人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中,并没有北宋亡国之说,只说汴京失陷,或者靖康之难。 这个问题也打了李申之一个措手不及。 他是愤青不假,但却不是傻子。 每一届政府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也就是政治正确的东西,讨论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在这个话语体系之下才行。 比如说欧米言必称自由,我们必须为人民服务。 在南宋政坛的话语体系之下,一定要有人为靖康之难背锅,而这个背锅的人恰恰不能是罪魁祸首宋徽宗赵佶。 这就难办了。 总不成给王安石平反,然后再把司马光给黑成翔吧。 虽然李申之对司马光没什么好感,但也不至于把南宋亡国的帽子扣到人家头上,过犹不及。 忽然,李申之灵光一现: 这不有现成的背锅侠么,不用白不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