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零六、大基建 (第2/2页)
“什么约定?”赵瑗仿佛抓住了一丝灵感。 李申之说道:“什么事皇帝能管,什么事皇帝不能管。” 说完之后,李申之心中长长舒了一口气。 铺垫了这么久,终于让他们接受了君主立宪的观点。 英国在主导了工业革命的同时,还主导了一场光荣革命,进而点亮了君主立宪的小成就。 即有经济上划时代的进步,又有政治上划时代的创举,英国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语能成为现在通行的世界语言,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申之能想到的,也就这么多。 至于君主立宪如何立,皇帝与文人集团之间如何约定具体的条款,他就不知道了。 君主立宪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在英国由王室与贵族议会逐渐地平衡,直到最终将王室剥光吃尽,彻底沦为了国家荣誉象征的存在,才最终作罢。 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提出了一个约束皇权的办法不是? 李申之设计不出具体的制度,他相信凭借大宋文人士大夫的智慧,他们一定能在皇权与相权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只要打破了皇权不可侵犯的保护膜,那些养尊处优的皇室子弟们,绝对斗不过从基层摸爬滚打许多年,从养蛊模式中脱颖而出的相公们。 就拿赵构来说,虽然每个人都可以骂上赵构几句,但又不得不说,在宋徽宗与他的众多儿子里面,赵构就是最优秀的一个。 在场之人最激动的,当数张浚。 在张浚的心中,早已设计了好几套方案来约束皇权,迫不及待地想回书房写下来。 急着想离场的张浚,却无法离场,因为还有一项重要的议题需要解决。 如何防备金人? 若是放在一个正常的朝代,防备金人其实很简单——固守待援。 他们只需要做两步。 第一步,在金人大举进攻之前,行坚壁清野之法,将周边所有的百姓和物资全都收拢到应天府城中,再将应天府城的城防加固,摆出一副死守的姿态。 第二部,等待朝廷援军。 大规模的战争动员,不论是放在现代还是古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算是行动迅捷的朝廷,想要筹备一场数十万大军的决战,至少也要三两个月的时间。若是慢一些,恐怕就得七八个月。 而若是遇到朝中有一些“聪明人”,想等到守军大量消耗敌军的士兵和士气之后再发兵救援,这一守恐怕就得一年以上。 也就是说,应天府想要守到有援军来救,至少要等三个月的时间。 可是这个时代并不是一个正常的时代。 只要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就可以猜到,朝廷不会有援军。 不仅不会有援军,只要朝廷没有在应天府背后捅上几十刀,都算是太祖保佑了。 需要讨论战略战术的时候,张浚识趣地没有多嘴,而是直接问李申之道:“申之,你有什么想法?” 李申之说道:“下官对军事也不是很擅长,仗要怎么打,还得问问家贤。” 家贤,家有贤妻。 岳银瓶也不怯场,说道:“你想怎么打?” 岳银瓶漫不经心的一句话,立马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 她问李申之想怎么打,潜台词不就是说: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吗? 别说其他人了,就连李申之都有些激动,看向岳银瓶的目光变得热切起来。 岳银瓶说道:“我是说,你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我只管排兵布阵。” 虽然是一句谦虚的话,却又说得那么自信。 话虽然出自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丫头之口,众人听起来却一点违和之感都没有。大家对他的信心,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岳飞的女儿,更是他在战场上真的追着金兀术打过一场。 这份信任,是人家自己挣来的。 李申之看到她的自信,更是心中一动,试探着问道:“能打到黄龙府吗?” 他提了这么个不靠谱的军事目标,没想到竟然引来了众人殷切的目光。 难不成大家真觉得这小丫头能从应天府打到黄龙府? 或许以后可以,但是现在绝对不行,至少李申之是不信的。 岳银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嘴角微微一笑,双手撑着身前的桌案,抬起了屁股。 李申之猛然一惊,赶紧按住他的家贤:“娘子且坐,为夫只是随口说说,莫要当真。” 对于岳银瓶的行动力,李申之是真的怕了。他生怕自己随口的一句试探的话,这虎娘们真的连夜带兵直奔黄龙府去了。 想要抓住战场上出现的机会,还必须得有岳银瓶这般果决的人才行。战场上的机会稍纵即逝,就拿那天出城追击完颜宗弼来说,出城追击得早一点是羊入虎口,被金兀术一口吃掉;出得晚一点,连金人的马屁股都追不上,更别说收割人头了。 仔细思索了一番,李申之还是觉得这虎娘们连夜奔袭黄龙府的可能性非常大。 岳银瓶挪了挪屁股,重新坐下,俏生生地一笑:“夫君且放心,妾方才只是腿坐麻了。” “哈哈哈……” 众人如释重负的哄笑声,让人感觉今晚的话题好像很轻松似的。 ……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早,所有人全都开始忙碌了起来,准备新一轮的战备。 战略方针由李申之制定,具体的战术部署有岳银瓶制定,夫妻二人一唱一和,其他人只有配合的份儿。 李申之一如既往地发扬备战备荒的战略思想。 深受现代战争思想的影响,李申之一直将“打仗就是打经济”奉为圭臬。 只有充足的战备物资,才能让他对胜利有充足的信心。 而战备物资不仅仅是指物质的积累,还有领地的基建,这影响着物资转运的速度。 此时的应天府领地内,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大小河流交错。 这些河流不甚急,在平日里对出行影响不大。大家原本多是南方人,从小习惯坐船。 但到了打仗的时候,渡船的速度就太慢了。 他们需要建桥,来加快应天府内的人员和物资转运速度。 建桥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李申之有容易的方法。 得益于他主持的各个工坊可以产出许多原始的工业物资,李申之也终于可以把脑子里的许多小知识转化为战斗力。 关于建桥,就有这么一条小知识:悬索桥。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