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九章 分工 (第1/1页)
齐国境内,最终招募的五万军民,其中有一万左右的丁壮。 因为齐国面积较小,人口比较少,之前还有许多跑去了北海。 刘备让王修以别驾从事的身份,带着这些人,在临淄城内暂且住下。 “叔治——” 刘备招来王修,道:“我打算响应袁氏号召,西进讨董!” 不过,见他面露疑惑,又跟着解释一句:“当然了,讨董只是口号,实际上只是想把焦刺史的遗表上奏给朝廷。” “唉?”这下王修就更加迷惑了,焦使君去世了吗?我怎么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焦刺史自觉年老体弱,无力承担青州重责,所以,便举荐我为青州刺史……” 刘备感叹一声,摇了摇头,继续说道:“其实,他还打算举荐我为青州牧呢,只是我感觉资历浅薄,声望不足,就暂时拒绝了。” 我…… 你可真是够了! 要不是看到你的腰间还挂着青州刺史的官印,我就相信了你的鬼话! 在这段时间里,王修经历了那么多惊世骇俗之事,早已见怪不怪了。 于是便木着脸,拱手问道:“不知府君有什么吩咐?” “还真有!”刘备击打一下手掌,轻笑道:“还请叔治出手,帮焦刺史写一份遗表!” 就知道这样! 王修应诺一声,转身跪坐在几案后面,开始书写。 最后,刘备摘下官印,哈了一口气,重重的印在上面。 看到王修正要收起纸墨,刘备灵光一闪,摆手阻止道:“先等等,再写一份,举荐我为青州牧的……” 到时候,看情况再决定把哪一份遗表上奏朝廷。 我…… 焦刺史好像没有资格举荐别人为州牧吧? 王修无言以对,看到他那兴冲冲的模样,也不再劝说,俯下身子,又写了一份。 收起两份遗表,刘备却并没有轻松下来—— 讨董肯定是要去的! 不讨董,怎么讨官? 正所谓,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不让董卓见识见识自己的厉害,有什么资格向朝廷讨取高位? 不过,出兵讨董,就必定要直面战力强横的西凉铁骑! 要想讨到官位,首先你要挡得住他们的攻击。 否则的话,那就不是讨官,而是送官! 送给别人晋升官位的功劳! “叔治,你可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步卒对抗骑兵?” “可以用车阵——” 王修仔细解释道:“前汉大将军的卫青,深入草原,讨伐匈奴,就曾使用武钢车,组成车阵,大败匈奴!” “有道理!”刘备点点头,其实他也有这个想法。 用步卒与骑兵对抗,最为艰险的就是,站在前排的士卒需要直接面对骑兵的冲击! 这就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平常士卒根本就承担不了! 刚刚招募的新兵就更差了! 不过,要是能在战阵前面,摆上一排木车,就能给人带来许多安全感。 而且,在木车上面,还能装上粮草,自带辎重,减轻后勤负担。 “叔治,我令你带着临淄城内的新兵,尽快制作木车!” “不知府君需要多少?什么时候使用?” “嗯……”刘备捏着下巴,暗自估算一下时间,道:“至少能让一两万的士卒,随车携带半年的粮草,时间越快越好,最好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搞定!” “这个……怕是不行。”王修苦笑一声,摇了摇头。 经过他的解释,刘备才明白,原来在古代,木车所需要的车轮也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术! 它需要技术娴熟的木匠师傅,消耗大量的时间,慢慢制作。 而且,在长途运输中,车轮也是一件易耗品! 要想保持运输状态,就必须携带足够的备用车轮,随时更换。 或者,携带一定数量的木匠师傅,随时维修。 而这些,都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准备出来的! 听到解释,刘备恍然,不过,他也不是没有应对之策! 既然车轮难做,那就不要做了! 如今,正是寒冬腊月,黄河冰封,完全可以把木车制成雪橇车的样子! 到时候,顺着黄河冰道,一路向西,直达雒阳! “雪橇车?”王修似乎从来没有听说。 “《史记》中记载,大禹治水,踏遍九州,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刘备解释一句,又把雪橇车的模样简单的画了出来。 王修低头看了看,发现确实把最难做的车轮去掉了。 虽然还没有见到实物,但他似乎已经对刘备产生了盲目的信任,丝毫没有怀疑它能否使用。 见到他急着想要离去,刘备摆了摆手,转而说道:“叔治,你可知道,这世上为何出现农夫、木匠、铁匠等,却不是一个人自己种田,自己打造工具?” “因为一个人做太慢了!”王修不知道他为何突然询问这些常识,感觉有些茫然。 “没错!确实是太慢了!”刘备点点头,仔细解释道:“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时精通所有技术。” “只要能熟练掌握一项技能,就可以用它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别人交换自己所需的物品。” “本官称之为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王修暗自咀嚼,虽然是个新词,但从字面之上,就能明白其大致含义。 “在社会分工下,出现了农夫,木匠,铁匠,裁缝等各种工匠。” “在木匠之中,也可以继续分工下去,有专门伐木的,有专门裁木的,还有专门制作各种工具的!” 王修连连点头,这些都是社会常识,只要不是眼瞎之人,就能时常遇到。 只是,他以前还从未想过,这些常识之中,究竟有什么道理? “为何会继续分工下去?因为分工能够提高效率!” “效率便是在一定时间内,制作出来的物品数量。” 王修点点头,虽然又是一个新词,不过也很容易理解。 “叔治——”刘备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希望你在制作雪橇车的时候,仔细考虑如何进行分工协作?如何提高制作效率?” “原来如此!” 王修好像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前习以为常的常识之中,似乎也蕴藏着全新的道理! 这也未尝不能在儒学之中,另辟蹊径,成为与众不同的经学大师! 于是,他便整理一下衣服,对着刘备深深的行了一礼,道:“多谢府君提点!” 至此,王修对于刘备的观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