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二章满眼风光北固楼(六) (第2/2页)
因为火枪的出现,和推进速度的愿意,已经跟不上形势了,只要能够跟上队伍就行。 “好,我去了。” 军营之中。 队伍早就集合完毕。 “现在,各尉长为小队,按照推演方案行动,主力队伍跟着我走。” 队伍在孙传庭的吼声中,立刻就整队出发。 庞大的队伍,分成了若干细节,一步步的推进下去,之后最考验的就是接手后的官吏执行能力。 五天时间,青州下。 八天之后,莱州清理干净。 十一天之后,就到了登州,再往下威海卫,灵山卫也是一鼓作气,没有任何阻挡的请了一遍。 孙传庭亲在带队五千人,进入了衮州府。 明洪武十八年,升兖州为兖州府。 由于兵势强盛也没有耽搁多长时间,一路直下,进汶阳,过桃山。 曲阜孔家已经在望。 孔胤植在家中没有等到自己女媳的任何消息,心中立刻就知道坏事了。 可他还是没有想到事情的严重性。 毕竟千年的世家,总是有着旁人所没有的底气。 在第一次接到,孙传庭已经向着他的方向快速行军的时候,就开始召集家中的所有人前去迎接。 远远的看到数不清的队伍,洪水一般的涌来。 随即在他前面二十丈距离的时候停下,最先一人穿着一身和旁人不一样的衣服,腰挎长剑的走了出来,身边还跟着两名护卫。 “前面可是孙将军?” 孔胤植一身华丽的儒衫上前两步,用一种孙传庭没有见过的礼数行礼。 在他的身后,孔家的下人们也立刻就奏出了乐曲,威武雄壮,反正听着好听也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一派行云流水般的舒展开来。 让孙传庭不得不赞叹,孔家的底蕴真的丰厚,他在皇宫之中,都没有听过和见过这样的乐曲和礼仪。 若不是自己带着任务而来。 这样的迎接真的是让人沉迷,都说孔家的下人都是知书达理,看来是没错了,就是道德不够达标。 “前面可是孔家的家主孔胤植?” 孙传庭不想废话,面对这样的任务,快刀斩乱麻才是最好的办法,拖得越久,事情就越多 。 他没有称呼“衍圣公”。 而是直呼其名,让孔胤植心中一跳,自己的称号,可是大明官方认可的,每一个人见到他都是称呼一声“衍圣公”的。 而且这样的习俗,已经流传了不知道多少年了。 现在忽然被人改变,心头居然产生了一种惶恐,那是大厦将倾,泰山压顶,无法避免的山崩海啸。 孙传庭远远的看着孔胤植,半响没有动静,一挥手,身后的士兵就鱼贯而出,很快围了上去。 “孙将军,这是要干什么?” 孔胤植极力的保持着镇静,曾经面对着刘泽清的军队,他的胆气都会弱上几分,此时面对打过胜仗的火枪兵,心里更是发毛。 生怕其中那个士兵看他不顺眼开枪了,那可就全完了。 “干什么?大明律法知道吗?你触犯了大明律,一会自有断狱前来审判。” 轻飘飘的一句话,让孔胤植浑身发凉。 触犯律法在他心里都不是个事,他认为只要自己对大明忠心即可,最多在舍点钱财,那会想到真的会有人想要判他的刑。 “大人怕不是忘了,这里是孔圣人的故乡,可容不得你们这些当兵的胡来。” 孔胤植知道,自己在不争取一下,等会被人判刑有罪,什么都会晚了。 正向着曲阜里面走去的孙传庭脚步一顿,转身后头看了他一眼道:“本以为你是个聪明人,原来也会犯糊涂,你也不要忘了,这里是大明的土地,所有的事情都是要讲大明律的。” 随即不容孔胤植再说,接着又道:“带下去,严加看管,等到李定国和那些断狱来了之后交接。” 曲阜的清理工作,前所未有的顺畅。 顺畅的孙传庭几乎以为这里有什么埋伏一样,待在了军营职中等了两天时间,才等来了李定国和那些少年断狱们。 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补给。 “这次断狱是谁主持?” 军营当中,孙传庭好奇的问道,大明律他身上就带了一本,上面的律法多的他都记不清。 却有人专门读这个,还背的滚瓜烂熟。 这就相当让他佩服了。 “是公孙明,别看人家小小年纪,家中也是诗书传家,本来一开始就是学儒学的,后来不知道怎么想的,却学了律法,说是自己崇拜的人物,就是历史上秦朝时期的‘商鞅’。” 李定国是见过那个少年的,眼中充满了灵性,还choucha了一大段大明律,人家也是张口就来,一个字都不错。 要知道,大明律就是让许多刑名老手都背不下来的。 人家确实一点问题都没有。 “他难道不知道商鞅被车裂而死了吗?” “他知道。” “那为何还要学商鞅?” “据说皇上也好奇的问过,公孙明回答是:我学的是商鞅的法。” “那皇上如何回答?” 对于这些事情,孙传庭来到衮州的时间最早,待在冀州的时候,大多数时间也是在守着山海关。 这种小道消息,还真的没有一直跟在皇上身边的人,知道的多。 李定国的眼神,表情和一起一瞬间变得很奇怪。 当时崇祯和公孙明问答的时候,他没有在身边,陪着的则是李长庚,只是那一次进宫之后,李长庚好长一段时间,都是无精打采的。 直等到李定国烦了,才开口追问了几句。 “是秘密” “很为难吗?” “要是为难的话就算了。” 孙传庭清楚有的东西不是自己知道的,就不需要知道。 “为难倒不至于,就是你听了之后,绝对会对读过的所有历史,都有一种写书的人是骗子的感觉。” 李定国就是听了李长庚的话,才对于商鞅的所有资料,进行了准确的查找。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皇上说的是对的。 可在字里行间,看来看去都仿佛隐藏着大秘密一样,找不到钥匙,就绝对解不开。 “都有一种是骗子的感觉?不至于吧?” 孙传庭诧异的追问了一句。 “不至于?你要是有时间了好好的读一读《资治通鉴》,然后再亲自找一找其他的资料做一下对比就知道了。” “你又在骗我,咱们刚刚说的是商鞅,你又给我胡扯。” 孙传庭对这些读书人也是服了。 一个话题能够拐到十万八千里,还让自己觉得人家说的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