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九章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九) (第1/2页)
看书网.,最快更新崇祯大明最新章节! 李长庚随着崇祯说出了后果之后。 脸色就没有好过。 本来他认为,只要工厂开的多了,那么大明的税收也就能够跟着往上走。 想法没错。 可因为破坏了规矩之后,引发的其它事情,就不是他能够考虑到的,不是没有人害怕造成更大的麻烦。 而是此时,根本就没有几个懂经济的人。 唯一一门懂经济的杂学,却又因为太过厉害,被许多代皇帝打压,到了现在,也没有多少传承留下了。 最多一本,在儒家盛行的年代,也不过是一本消遣的杂书而已。 取消了休假,也取消了上班四个时辰的给定,所造成的后果,崇祯还没有说的就是--质量。 都想赚快钱。 都想趁着一个商品畅销,怎么压低工厂运转的成本。 那么还会有谁为了品牌而努力? 没了品牌,又怎么去保证质量? 而没了质量的话,谁还愿意去搞研究? 别看现在的道院,刚刚成立就研究出来了许多的东西,可那种研究,也是站在技术积累上面完成的。 崇祯只是给指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已。 单凭道院是能够引领科技的发展,可民间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没有资本的介入,想要提升科研的动力,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 “觉得自己被骗了?” 崇祯瞧了一眼,李长庚阴沉着的脸色,就知道他的内阁首辅,又要钻牛角尖了。 “嗯。” 李长庚不想说话,却又不得不说话。 他总觉得在这一件事情上,自己的智商是真的被侮辱了,亏他一开始还挺同情那些将要破产的商人们。 谁知道居然是在给他挖坑。 “商人逐利没错,有时候就算商人想要收手,也会被利润推着往前走,所以控制利润的走向,才一个成功商人该干的事情。” “不过大多数人,在辉煌过后,就会瞬间跌入谷底,而跌入谷底的人,大部分也都是经商的手段并不如何的光明正大。” “其实这一点也不是问题,正如创业艰难,守业也艰难,遇不到一个好的领头人,总归走错路子。” “不过有一点,你必须知道,只有越公正的地方,越安全的地方,商业才会越发达,因为商人的财富会得到保证。” 崇祯边走边说,李长庚也在前后对照着大明的以前和现在。 在崇祯以前,大明的商贸并没有现在繁荣,税收基本上都来自百姓,可现在大部分税收已经是来时商贸了。 他相信继续下去的话,说不得在他有生之年,百姓的农税都有可能被免除掉。 有了对比,才会知道那一种方式是目前最正确的。 冀州和雍州两地是百废待兴,可有一点就是一视同仁,安全和制度方面能够得到最大的保证。 除了冀州和雍州之外,其他得方看似很安全,受到的天灾人祸也很少,却依旧没有形成商贸繁荣。 不是那些人不做,而是做的人太过贪婪,刚开始就想着全部都要,最后亲自把自己建立起来的商贸搞臭了。 而规矩乱了之后。 也就没有谁会想着去支持,得到好处的人,看起来赚了,可长此以往亏得更大,因为他的财富并没有保障。 今日他可以用权 利拿到更多的财富。 明日就会有权利更大的人从他手中更夺取,任何努力都是白费的时候,再次想要建立秩序,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实际上,李长庚是知道商税高低的。 在冀州和雍州两地的商税,是别的地方了三倍还要多,可神奇的就是,商人们就喜欢把自己的财富往京师和西安府去搬。 他们宁愿交出更多的税收,也要保证自己好不容易拿到的财富的安全。 显而易见的事情,却一直在被李长庚所忽略,那种刻在骨子里的重农抑商想法,真的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改变的了的。 “所以建设工厂不盈利,是商人们自己的问题,毕竟经商有风险啊,想要吃到rou,就必须付出代价,哪有只要去做,就能够日进斗金的。” 崇祯继续说着自己对于那些建厂亏本的商人们的问题。 而李长庚却在腹诽着:皇上说的好听,也没见你做生意亏本,全部都是大赚。 不过他也知道,皇上建立的工厂,从来都是最讲规矩的,也是许多人削尖脑袋都想进的,工资高,福利好,已经成为了同行业的标杆了。 也有人算过一笔账。 那样的工厂,每一件出场的商品,利润实际上都不是很高,然而赚的却是最多的。 薄利多销所有商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那是要压低成本才行,可皇家工厂里出来的商品,却是没有一件残次品。 这种标杆让许多商人都很难受。 习惯了官商勾结,也习惯了以次充好,忽然间这么做,不少人都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