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九章故潮信盈虚因月(七) (第2/2页)
出,今年的收成如何。 “今年的耕牛多了不少,开荒的荒地也跟着增加,虽然产量下降的厉害,总的来说收成还是不错的。” 崇祯在看,王盈在解释。 第一次看到这样直观的示意图,阚玉树见到过,倒还没有什么,史可法却是一怔。 新出现的表述方式,史可法从当中看到了新的数算形式,不过此时可不是他研究数算的时候。 “也就是说,今年秋收能够大幅度的提升总产量?” 崇祯若有所思的问道。 “是的,只要秋收结束之后,哪怕是皇上想要一口气打下辽东的盛京,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王盈俏皮的说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莞尔一笑的话。 大明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内部的问题。 只有百姓们吃饱了,才有更多适合当兵的人当兵。 有了火枪兵,打到盛京是个问题? 或许到时候,皇太极自己都会带着人提前跑路。 “晁刚,你派一队募兵部的人和再带两千人,去支援孙传庭,黄得功可以给一个尉长的身份,其他人原地解散。” 崇祯的意思,晁刚心中清楚。 这是在让原地组建军队,虽然原则上还是在募兵部的人手中,可暂时还是在孙传庭的手下掌控。 至于能够募兵多少人,皇上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数据。 想来是多多益善。 “对了,沿海地区有没有发现新的倭寇?” 一直都在关注大明内部,对于沿海有点忽视。 他记得上次,曹化雨接手天津卫陆军之后,得到了一次大捷,还给他送来了一柄倭刀作为纪念。 大明海上力量的虚实,能够被一群狼崽子们堪破,说明这些海盗之中还是有能人的。 “从山海关到威海卫这一段没有听说有海盗登录,过了威海卫就不是很清楚了,不过有那么一大群战舰,想必也没有谁会蠢得去攻打威海卫道淮安府的沿海。” 晁刚思索了一下,最近没有接到任何关于沿海的战报。 在陆地上,他还是很自信,没有谁会是火枪兵的对手。 “有没有航船汇报,这些平时凶残的海盗,到底哪去了?” 崇祯忽然对沿海的倭寇有了点好奇心。 他的战舰都还没有打造完毕,暂时还没有征战海洋的决心,可对于可能出现的敌人动向还 是想知道一点。 问陆地上的事情,晁刚还能说出的东西来,大海之上,他都没有去过,最多就是知道那个地方的鱼很大。 海鲜很好吃。 然后就没有多少印象了。 “这个得问郑芝龙,也只有常年和海盗们打交道的他,能够清楚的知道,海盗的藏身之处。” 晁刚仔细的想了想,脑子里很快就想起了一个人。 郑芝龙崇祯是知道的。 在整个历史上,大名鼎鼎,只是他已经让大明有了兴盛的迹象了,按理说自己的名声郑芝龙也能够听到。 可到目前为止,就连一个捎口信的人,都没有见到。 崇祯都不知道,以后面对这样的一位,在历史上留下威名的民族英雄该怎么对待。 毕竟,据他可怜的知识和认知,郑芝龙不但是会打仗,还是一位正经的海上商人,在商人的眼中,可都是要谈利润的。 自己舍得给出什么? 官职可以,可水军的指挥权就不可以了。 “算了,郑芝龙太远,还是想想咱们自己的舰队该如何组织最好。” 好高骛远要不得,崇祯是很看重郑芝龙的舰队,可在他看来,都不如自己组建舰队来的好。 “皇上,刚刚臣看到关于张国维张部长的一则消息······” 李长庚翻看着最近从孙传庭处传来的以得奏疏。 其中就有一条写着“张国维贪生怕死”。 孙传庭记载的经过很真实,不偏不倚,却让李长庚瞧着不大对劲。 说好的“浩然之气”呢? 说好的“虽千万人而吾往矣”的气概呢? 被一名笨手笨脚的火枪兵,一威胁就差点把自己的老命给葬送在当场,这对于张国维的官声是一个很严重的打击。 “是关于贪生怕死的?” 崇祯自然也看到了这一段话,不过不以为意,能做事,最好事的官员太少了,贪生怕死是个什么罪过? 又不需要他老人家上战场。 各人有各人的能力,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就成,毕竟人无完人嘛。 这样的张国维,看起来还真实一点。 “你想说什么?” 崇祯好奇的问道。 李长庚还以为皇上没有看到这一段,只是提了一个醒,让他多注意一下张国维,年纪一大把了,该退就得退。 免得晚节不保。 此时被崇祯问起,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连皇上就不在意一位“贪生怕死”的官员,他就算是有再多的顾忌,也得收着。 “没,没什么。” “张老头也是可爱,估计要是别的人遭到这样的一番屈辱,肯定是羞愤的想要辞官回家,不干了。” 崇祯嘿嘿一笑,仿佛想到了此时,张国维一边干活,一边郁闷的样子。 “让孙传庭多派一点人护着,免得磕了碰了,朕找不到一个可以接手工程部的人。” 李长庚还能说什么? 皇上用的是张国维的才华,而且人家的私德也很不错,有口皆碑的不错。 就凭“贪生怕死”就想换人,又不是“贪赃枉法”,那会那么容易。 是人都有私心,李长庚也想要把自己的一个人送到工程部去,他算是看出来了,那个地方是捞政绩最快的地方。 而且过手的金元不计其数。 就算不贪赃枉法。 正正经经的做事,也都有不少的好处。 于是对于孙传庭看来很大的一件事情,对崇祯来说,只需要点头就能够解决。 “对了,再送他一柄手枪,做为防身用。” 崇祯想了想,还是恩准了一把手枪。 文臣配枪,张国维还是第一人,不指望他去打仗,能够用手枪保护自己就成。 在场的虽有人,都猛然抬头看了看崇祯,随即有低下了脑袋。 如今配枪的可都是武将。 晁刚不知道,皇上开了这个口子,往后产生的后果是好是坏。 可对于武将的冲击,应该会很大。 文臣都能拿得起枪了,是不是以后还要领兵的权利? 虽然现在文武分制,划分的界限很清楚,可以后呢? 崇祯没有想得太多,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随意之举,会给多少人带去不必要的烦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