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二章故潮信盈虚因月(十) (第2/2页)
此行他觉得很顺利,就是自己的离开,应该会然给自己的哥哥担心很久,不过很快接到自己的回信,应该会很开心吧。 郑芝虎如是想着。 等到等到客厅当中,只剩下了陈畹芳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尽管已经任命了,可心中还是很紧张。 “来人,去请夫人过来,就说有客人让她作陪。” 头痛不已的李定国,只能暂时让顾横波看着陈畹芳了,整个凤阳府,可没有的多少能够让他放心的人。 “你觉得郑芝虎说的可是真的?一石米一枚银元?” 大明市面上的粮食价格,确实是一石米九十枚铜元,可大明为此平抑物价付出的代价可是不小。 算下来,一石米一枚银元加六十枚铜元都是有的。 “太便宜了点,还有要多少,有多少,掐我一下,看我是不是在做梦。” 杨廷麟到现在脑子都有点晕乎乎的感觉。 那可是粮食啊。 自从大明遭受旱灾一来,那见过这么豪横的有钱人? “他说的是真的,福州的粮食,很便宜的,就是运输不方便,出不来。” 一直没有说话的陈畹芳忽然开说道。 声音婉转啼鸣,仿佛置身在山林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要是这样的人去唱戏的话,绝对会是最好的名伶。 瞬间,李定国就下了判断。 心中对于郑芝虎选人的本事高看了一样,虽然年纪还小,容颜还不丰盛,可单凭声音已经胜出一筹了。 片刻之后,心中的想法又是大不一样。 既然郑芝虎说的是真的,那么大明的灾荒,似乎也可以过去了? 只要挺过一年,下一年就绝对不会有粮食短缺的危机。 李定国看了杨廷麟一眼,两人都看到了大明渡过危机的机会,那就是迅速的拿下南京,清理掉整个的徐州。 只有这样才能够拿到现在最大的产粮地,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明缺粮的问题。 “事不宜迟,立刻给京师写奏疏。” 李定国忽然回过神来,双手一击的说道。 他已经看到了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咱们的兵力根本就不够,还有火器也不足以支撑拿下徐州,还有见到第一批的粮食再做决定最好。” 杨廷麟是江 西人,离着福州也很近,却由于一直都在读书,还真的不知道,原来福建的粮食会这么便宜。 那得多大的地方,才会种出来吃不完的稻米? “说的也是,不知这位陈,陈畹芳姑娘知不知道,郑芝虎种植稻米的田地有多大?” 对于大明以前的地图,李定国是真的不敢恭维,不说错漏百出,就是连州县的大笑都能够弄错。 也就现在皇上派专人,绘制出来的简略地图,才能够勉强让人看出那个地方是那个地方。 “你是想说,他们的粮食都哪来的吧?据说是在往南边的有一个叫做琼州的地方,一年种植的稻米可是成熟三次的。” 陈畹芳也是道听途说,没有经过验证。 不过能够传播的这么远,很可能就是真的。 “一年三熟?” 李定国吓了一跳,什么样的土地这么的仁慈,产出这么多,难怪郑芝虎一点都不怕的应下了。 “一定要拿下徐州,不能再拖了,哪怕是大明的官员不够,那就让军队中的识字士兵退伍,我就不信了,还填不满整个徐州。” 稳定下心神的李定国,决定不再等郑芝虎的第一批粮食了。 有些事情可以未雨绸缪,可也有些事情必须当机立断。 “我也得给刘世勋将军写一封信,让他给朝廷上书造船厂的人多造一些商船,免得有了粮食却没有运输工具。” 杨廷麟脑子晕晕的闷声说道。 连着几年,大明就是因为缺粮,死了不知道多少人,现在好啊,原来是有产量的大户,却因为粮食的价格的太低,居然没有人运出来。 这些事情,他就不信南京的那些官员们不知道。 一个个的只顾着捞银子,就没有一个干正经事情的人,要是不把他们送到工程队中修一辈子的路。 他李定国拼着官帽子不要了,也要执行一次死刑。 “对了,你别走,我记得你就是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人,离着南京那么近,你就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情?” 李定国转身,恶狠狠的看着杨廷麟,亏他把此人当做朋友的,原来还有事情瞒着他。 要不是这一次郑芝虎前来,他还不知道有一年三熟的稻米。 “我说我真的不知道,你信不信?” 杨廷麟刚刚找了个借口,就是为了开溜,那曾想还没有出门就被叫住了。 心中一阵苦涩。 他是真的不知道,可李定国不信啊。 曾经他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推崇备至。 现在吗? 他真当自己是白痴,是无知。 学了那么多的东西,居然没有一样用得上的,之乎者也,吟诗作对,还没有他曾经看不起的数算来的有用。 就是工匠好坏也能够打造一点工具。 瞧着李定国满脸的不信任,他自己都怀疑是不是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出生的人了。 连一个居住在苏州桃花坞的小女孩都知道的事情,他居然会不知道,这你敢信? “算了,我算是看出来了,学八股文章的人,就没有一个正常的,大概他们连小麦和韭菜都会分不清楚,我也是为难你了。” 李定国语气莫名的瞧着杨廷麟,那目光仿佛就是在看一个智-障。 “我觉得你的目光不单纯,像是在骂人。” “你总算聪明了一回。” “噗嗤”一声笑声,打断了两人之间诡异的气氛。 陈畹芳尴尬的用手掩着小嘴,努力的不让自己发出声音,然而眼光中的笑意,怎么都没有办法控制的住。 “我分的请小麦和韭菜的区别。” 良久,杨廷麟不甘心的说道,他承认自己知道的少,可他不承认自己蠢。 历史上有一个“何不食rou糜”都能流传几千年,要是今日的笑话传出去,他肯定是要和“何不食rou糜”放在一块流传下去的。 虽说是青史留名了。 可以后他的子孙如何看他? 总不能说“我的先祖就是那个······” 别人立刻“哦”一声,然后说一句,就是那个麦苗和韭菜傻傻分不清的读书人。 “好吧,你分得清给我说说琼州府的事情。” 李定国不依不挠的问道,整个京师朝堂都在为了解决粮食的问题发愁,却有人知道不说出来,是几个意思? 嫌弃大明饿死的人不够多还是怎么的? “够了,我是真的不知道。” 杨廷麟堂堂八尺汉子,就因为这事,居然委屈的蹲在地上抱着头笑声的抽泣着,让李定国一阵无语。 “好了,我承认你是真的不知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