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六十九章斗成双绝(七) (第2/2页)
级是很难的,每一个朝代都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最后都没有办法成功。 就是不知道,皇上会用什么样的办法。 “是有这么回事,不过那也到等到大明平静下来,才能够去做,毕竟是整个大明的所有工匠。” 崇祯点头说道。 而且他已经想好了,工匠的分级,每一个行业自己去选,自己去分。 免得形成外行指挥内行的事情发生。 而每一个工匠的晋级,也都需要最少三位更高一个级别的工匠们的认可才行。 现在暂时只有一个意向,还没有设计好各种条例和规章制度。 而最优秀的工匠,升任为大匠之后,可以选择进入道院。 “道院如今都是大匠,不知道皇上对大匠的评分标准是什么?” 这一点袁可立真的很好奇。 而好奇的也不只他一个人,就连晁刚和高桂英也支起了耳朵,想要听听崇祯的看法。 “手艺和思路,就是说手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入选,某些有着重要意义的思路,也是可以入选的,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够做出一项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东西。” 崇祯说的其实就是创新。 只有能够拿出自己的最新成果,不管是有用没有,都会得到道院的认可。 毕竟此时没有用的东西,不一定往后没有用。 科技的积累,总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 “这样啊,那百工学院的事情,也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就是学院只招收那种技术水平很高的工匠,然后培养那种可以突破自己水平的知识和手艺。” 袁可立毕竟是教过书的。 以前他学的是私塾,现在则是小学,对于这种从从小学,一直上到中学,乃至于大学的升学方式,体会很深刻。 层层递进,可以筛选出一些学习更好的,淘汰掉那些学习不行的。 而教书的先生和学校,不但扮演者教书的任务,也扮演者伯乐的任务,完全可以做到学业有成的学生,几乎很难有滥竽充数的存在。 崇祯听得一愣。 心中暗道:谁要是在说古人不聪明,他肯定是要在脑袋上给一个脑瓜崩子。 他是钻了牛角尖了。 总觉得百工一定要从小学习,培养兴趣和手艺。 然而事实证明,他的办法在这个有师徒传承的时代,根本不就行不通。 不管是军队也好,还是有师徒传承的也好,他们可能手艺不是很精通,可好歹是已经有了手艺啊。 而大明往后需要的则是更高端的人才。 那么百工学府也可以把有手艺,有想法的人,培养的更加高端。 就是短时间来说,招收的学子范围会更小。 高桂英也是一怔,她一开始的想法就是给百姓们一个挣钱的门路,没想过可以做那种更加精英的教育。 仔细的想想,袁可立的说法没有错。 可和她的初衷已经大不相同了。 她此时想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却几次张嘴都不知道如何去说,学手艺在军队就可以免费,人家凭什么来你这个收费的地方? 也就提升更高的手艺,才有更高的价值吧。 这么一想,这个学院,根本就不是给平常人开办的。 “这个办法不错,百工学院只教更高层次的学问,看起来学生少了,可质量提高了。” 崇祯不由的看向了袁可立,还是袁老爷子给力。 瞬间就能够想到这么绝妙的主意,不就是他后世的那些特别专业,也特别牛逼的大学招生方式吗? 吸引人才,然后培养根高层次的人才。 如此循环,何愁大明人才不够? 晁刚的脸上也很精彩,他可没有想过,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的解决。 果然皇上说的是对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诸位要是没有异议的话,那就按照袁老的意思去办。” 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崇祯的心情又好了起来。 “我这就去通知学院的人,那些已经招进来的人,也都得退钱,并且说明原因。” 好在人不是很多,高桂英只要吩咐下去,还是能够办妥的。 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高桂英一刻都不想耽搁,只是想着把百工学院,忽然从一个培养手艺人的地方,突然提升到了一个培养大匠的地方。 高桂英的心里总有点古怪。 到底哪个地方不对经,她现在也是说不清楚了。 崇祯想着以后这样的类似百工学院的需要会有很多,就发现有些东西已经要提上日程了。 对于学校的管理,现在朝廷也只管着小学和中学。 那也是各个县城教谕们的事情。 “你们觉得,以后这样的学院会不会多?要是多起来又该如何管理?是官府插手其中,还是让它们自由的发展?” 崇祯干脆就接着这个机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给解决了。 就算解决不了,也得给别人留下一个印象。 也方便后来者讨论这个问题。 袁可立眼睛一亮,各县的学校那么多,以后能够出人才的地方就多,现在虽然看着中学已经是学问最高的地方了。 他知道,皇上手中可是还有着更高层次的教材。 高中,大学的建立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且因为皇上品准的私人建立小学,想必以后也会有私人的大学。 要是不加以监管的话,一定会出纰漏的。 谁能保证当中没有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家伙。 “皇上想要做到哪一步?” 袁可立语气沉凝的问道。 要是开放的力度大的话,他都想要然自己家里的儿子,炸锅卖铁的也要建立一所学校。 崇祯也不知道,他能够放权道哪一步。 五千年的文明,让他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总会患得患失,放出去的权利大了的话,自己的控制力度就小了,而且很可能被某些不良用心的人给利用了。 可要是放出去的权利小了的话。 又很可能培养出一些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庸才。 思索良久,崇祯才缓缓的决定:“学校就是学习的地方,不参政议政,其他的随意。” 袁可立一怔。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进亦忧退亦忧,是这个时代所有读书人都很明确的道理。 现在却被套上了这种规定。 那么培养出来的学子,到底有什么用? 毕竟。 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这些人可什么都不懂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