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章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八) (第1/2页)
,崇祯大明 俞咨皋的意外结局,在刘香的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 大明的文武百官早就想要削弱俞家军的威名了,戚家军是第一个,俞家军也不是最后一个。 不给兵马,也不给粮饷,谁能够打的赢那一场硬仗。 俞大猷戎马一生,即平定叛乱,又抗击倭寇,战功累累。 他还创建了兵车营,是一种炮兵和步兵的结合体,在实战过程也给了倭寇重创,因此也让倭寇谈俞色变。民间社会,俞大猷军队也被称为“俞家军”,因此也很容易让人想到“戚家军”,即另外一位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军队,而他们两人也被后人誉为“俞龙戚虎”,都为明朝抗倭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都是永垂不朽的英雄。 可在曾经的大明,那些朝臣们可不需要这样的英雄。 因为挡了太多人的财路。 所以戚家军没了,俞家军也应该没了。 “大明啊。” 刘香叹息一声,要是戚家军和俞家军还在的话,那有他和郑芝龙这一伙人猖狂的余地。 怕不是早就沉到海中,化作了一堆枯骨了。 “这也是我的先祖,林凤为何觉得大明靠不住的原因,但凡那些朝臣们有一点良心,咱们这些在海上讨生活的人,都会到陆地上去,哪怕为此多交一点银子,也是可以的。” 林宜丰嘴角嗤笑。 面上的表情,也在船舱的灯光下,明灭不定。 摇晃的战船,让他的身体也跟着在摇晃,外面的风雨声,仿佛就是他故事当中的那种风雨飘摇。 没人知道,风晴雨歇之后,天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清净模样。 这话说的,让刘香忽然又开始迟疑了。 被招安好,还是继续在海上流浪好,他有些不确定了,不过有一点他是很认可的,那就是大明的水军,绝对要比他的船队厉害好几倍。 而且更重要的是,郑家已经在拼命的和大明拉关系了。 别的他不佩服郑芝龙,可这种看人的眼光,却不是他能够比的上的。 “福建离着京师还是太远,有句话说的好:山高皇帝远,或许皇帝的本意是好的,可传到了地方上,这个味道就变了。” 刘香右手摸索着压在手掌之下的书,忽然说道。 “所以呢?你该不会是让我代替你去京师跑一趟吧?” 从刘世勋的对话当中,林宜丰也察觉到,现在大明的京师,已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而不同,可在他们海盗的眼中,一样是龙潭虎xue。 一旦被人发现,能逃得了好? “呃···是有这样的想法,要是你自己也愿意的话那就更好了。” 刘香知道自己的想法不是很靠谱,可目前为止,他能够信任的,也只有林宜丰一人了。 其他人,大碗喝酒,大秤分金可以。 明知是死,还派人前去送死。 他觉得这些人只要进了京师,瞬间就会把他给卖了,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够价值几何。 而卖了他的人,又能不能够拿着这一份赏金,幸福的过完下半辈子。 “我觉得,现在咱们好好的看一看,这本大明律当中都写了些什么,才好判断去不去大明京师。” 京师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只听过名字的地方。 具体的样子,也都是在书本上看到过。 而大明律这样的书籍,更是只听其名,不见其面。 谁知道上面的律法当中,都写了些什么东西,判断一个人犯不犯法,那都是当地知县老爷的事情。 是不是正确,谁也不是很清楚。 哪像现在,随手就给一本大明律,还要让研读,他们又不是要去做官,读这个有什么用? 怀着这样的想法,两人就着灯光,聚在了一起,看了起来。 “遣词造句,没有一点优美可言,都是大白话,这个确定是大明律?” 刘香也不是没有知识的人。 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自己的军师林宜丰被人骗了,可想到骗他的人居然是大明的将军,这件事有觉得很诡异。 “看书,看书。” 尽管林宜丰也觉得这本大明律有问题,可总不能承认自己真的被骗了吧。 然而,在看书的时候们心里还在嘀咕着:难道大明已经没有多少识字的人了?不是每年都有不少的进士吗?怎么连最基本的八股文章都不用了? 连续三个疑问在脑子里回响。 可看着看着,林宜丰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不是整本大明律艰涩难懂,而是太容易看明白了, 描述的每一条律法都很详细,以他的经验来看,根本就看不到死角。 就是想要抠字眼,从当中找到漏洞,怕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 只看了几页,林宜丰感叹道:“这本大明律实在是···实在是···” “是什么我看就像是那一个老农突然识字了,然后坐在屋子里编写出来的,除此之外就是大明的文人都死绝了。” 刘香还没有看明白这本书最重要的地方。 习惯了之乎者也,也习惯了各种诗词,各种八股遣词造句。 忽然看到这么一杯白开水。 除了不烫嘴,能解渴之外,没有任何的一点学问上精彩的东西。 事实上,在这本书出来之后,被许多的文人都在明着暗着的批评,除了水字数,还是水字数。 都知道皇上喜欢看水文的文章。 没想到这么严肃的大明律,居然也都全篇是水文。 没有借古喻今,也没有一些明确的案例,整个干巴巴的文字,不但不华丽,还不绕口,更没有那些可以左右解释都有理的文字陷阱。 完全没有体现出汉字的博大精深。 而这样的大明律,也就无法体现出,官府断案的技巧,更不可能有哪一个神奇的案子,会被流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 林宜丰眼神奇怪的看着刘香。 “怎么了?我说的难道不对?” 刘香一阵迟疑,然后又多看了一眼大明律,心中暗道:确实是他想的那样子,没错啊? “编写这本大明律的人才是个大才啊,古往今来的第一大才。” 林宜丰的好学,不但在诗词歌赋上面,他对于外面,像:荷兰,西班牙等地方的文学也很有兴趣。 正是因为有兴趣,他有幸看过当地的一些律法。 简单的有很多。 艰涩难懂的也不少,可没有一本律法,会像大明律一样的神奇。 “啊,我听不懂你说的什么,这样的律法,我一天就能写半本书,你居然说编写大明律的是大才,该不会是糊涂了吧?” 刘香在这一刻,觉得他和林宜丰看得就不是同一本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