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九章激气已能驱粉黛(五) (第2/2页)
两代人,肯定是看不到结果的。 可只要当中有一代人只懂的享乐,那么前人打下的再好的基础,也都会被挥霍一空。 “不错,安于现状,不求变法的很定会被迅速的淘汰掉,历史记载中这样的诸侯国太多了。” 朱继祚没有说的一点就是,一点形成了霸主。 天子就是一个摆设。 想要发出一个命令,恐怕都出不了皇宫。 给面子了,称一声天子,不给面子了,连朝会都不会去一趟。 崇祯一边听着,一边思索着。 分封制他看到了好处,可要如何保证天子的权威,也就是说保住宗主国的持续强大,才是作重要的一个研究对象。 他还看到了一种世卿世禄的制度。 而这种制度,可以保证他的子孙们,一直坐在最高的位置上。 可也有弊端。 如今的大明,用的还是郡县制,只是更加细化了而已。 准确的是说,郡县制也可以说的官僚制,可以让更多的贫寒家庭出生的人才,有着更加广阔的上升途道。 崇祯可是清楚的明白,这样的上升渠道有多么的重要。 世卿世禄可要保证他的子孙厚点衣食无忧,可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和整个天下大多数聪明人来争议长短。 而这种争斗就很要命了。 一旦失败,就是尸骨无存。 “臣觉得,分封一点好处都没有,而且也不切合现在大明的近况,识字的人多了起来,总会有一些聪明人会质疑上位者的正确性,一开始会很少,可以后多了呢?那样的话,就会再次从分封演变成了郡县,到时候就算没有大泽乡,也会有一个小河镇。” 李长庚也加入了讨论环节。 他说的也正是崇祯杠杆刚想到的。 当所有人都为了王侯将相的时候,又有谁还会记得道院是干嘛的? 大明如今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根子还要不要了? “李首辅是觉得郡县制会更好?要是疆域的范围更大,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时机的情况,有该怎么办?难道扔下不要了?还是说送给别人? 若是送给了别人,别人要是强大起来的,攻打大明又该如何解决,战争还是会来到,远的不说,就是最近的建奴,从一个几万人的小部落,这才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成了几十万人的大部落,现在人家还立国了, 在火枪没有出现之前,咱们大明可是打不过人家的。” 王冲在说话的时候,微不可查的往后面看了一眼。 看到皇上也在认真的听着,心里就很慌。 可嘴皮子利索的说着,自己都没有仔细想过的问题。 李长庚的眼皮子直跳,目光深深的看了王冲一眼,心中暗道:这货可是真敢说,是破罐子破摔了吗? 此时此刻,他真的想要李定国回来了。 内阁首辅的位子,看着好,权力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能明白其中的苦楚。 好在现在没了伴君如伴虎,可也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啊。 李长庚都想不明白,曾经的那些内阁首辅们,都是怎么做事的。 “若是在郡县制的控制之外,实行分封制,应该能够解决这个办法,要是大明的周围有更大的国家,能够威胁到大明,那就肢解他,分成数个小国家,这样问题应该能够解决了。” 一直都没有说话,就是在闭目养神的晁刚,忽然冒出来了一句。 他的办法很有军人的作风。 一言不合,就把一个国家给分解了。 而只要形不成最大的一股势力,大明就不需要顾忌最后奴大欺主。 “这个是个好办法。” 王冲眼睛一亮,他觉得,这个应该就是皇上最需要的答案。 分封可以不用在大明,大明之外的土地以后也不能闲着。 与其让给一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完全可以派自己的人过去。 “这种办法,会不会对大明有影响?” 李长庚迟疑的问道。 总觉得这种做法不仁义,大明周围的藩国,可都是大明朝廷承认过的,现在翻脸不认人了,往后还有谁会合大明打交道? “有什么影响,都换成了自己人,难道这些人转眼就忘了大明的好?” 晁刚眼皮子一翻,闷声说道。 他是可是查过史书的,每一次藩国来中原,走的时候都是大包小包,这些人给了大明什么好处? 不就是说了几句好听话吗? 换上自己人,不是说的会更加动听? 还不用翻译。 那是多好的事。 李长庚憋气,脸色通红的哼哧哼哧了半响,都不知道如何来回答这句话。 只因,他忽然发现,晁刚说的很有道理。 为何以前就没有人想到这么做呢? 只有骆养性眼睛一亮,这么做的话,他带着的军情部,似乎也就有作用了。 不由的看了皇上一眼,是不是皇上从一开始,就料到了有这么一天? 而且看样子,军情部以后的权利,也不比锦衣卫指挥使的权利小多少。 “皇上,臣举得,王上将说的很有道理,这么做的话,不但可以让扩大疆土,凡日月所照之处,都是我大明的土地,也算符合我大明的国号。” 骆养性立刻起身,把自己能够想到的所有好话,都说了出来。 只是说完之后,却发现在座的所有人,都仿佛不认识他一样的,目不转睛的看着。 被看得心中发慌的时候。 讪讪一笑,挺直着的腰板,忽然一弯,点头哈腰的坐下。 他没有发现自己那个地方说的不对。 却总觉得周围的人,忽然之间都怪怪的。 他可是锦衣卫指挥使啊。 多少人都不想和他打交道,然而此时,此时这些人看他的眼神,就像是他看别人的眼神一样。 带着审视。 还有好奇。 似乎就连皇上都多看了他一眼。 他差点都以为自己身上有了其他的不合时宜的东西了。 接下来,整个会议就很热闹了。 所有的话题,都围绕着骆养性说的那一句“凡日月所照之地,皆为大明国土。” 提气啊。 这么弘大的想法,以前不是没有人说出来过,可能够实现的一个都没有。 也就现在。 大明有了火枪兵之后,可以用少量的人,进行更加遥远的开疆扩土。 后勤的压力变小不说,所获得的利益,单单几次和林丹汗,皇太极之间的胜利,就让大明赚的盆满钵满。 更不要说其他更加势力弱小的藩国了。 也就在此时,骆养性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原来还有这么热血沸腾的时候。 完全都不像平时的自己。 乐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