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七章举杯便可吞吴越(五) (第1/2页)
,崇祯大明 御书房中。 崇祯也在看着最近几日的报纸,上面关于养殖场和奶粉厂的利益,说的是入木三分。 尽管都是事实,可先期的投入还是很巨大的。 毕竟只有王家一个先例存在,一切都还需要从头再来,摸索着度过最初的难关。 也就只有养殖场,俘虏了那么多的林丹汗的手下,找出一些放牧技术好的,专门管理这种事,才是最简单的一条路子。 唯一的弊端就是,见效太慢。 一个周期必须养足一年的时间,才算是正常。 剩下的就是湖广的赈灾情况了,每一天相隔七天时间,就有一次更新,让每一次的赈灾都落在实处。 同时受到更多的人去监督。 而这样的办法,也就从根子上杜绝了贪墨的可能性。 毕竟。 在这样的是一个时代,这种宣扬赈灾计时的办法,可是第一次出现,谁也不想被自己的一次手脚不干净,就钉在了史书之上,从而让后人观赏。 同时也在促使,赈灾的所有人员,拿出百倍的力气,来尽心的做成这件事,也算是给自己的履历,增添一点光彩。 往后即便是要升迁,或者选一个好点的职位。 也能够有拿得出手的政绩。 不过现在已经进入了平稳阶段,再也没有一开始那种惨烈的,仿佛下一刻这些灾民们就要活不下去的样子。 崇祯看了一眼手边的一封奏折。 这封奏折里说的就是当地的一些百姓们,已经开始联名给张国维和孙传庭他们送万民伞了。 民间的声望,在这一刻,也就是在湖广一带,这些前去赈灾的人,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了。 其中还有孙传庭的自辩奏折,似乎是生怕自己“功高震主”。 至于更加胆小的张国维,也已经给他上了三封请辞的奏折,却都被他轻松的压了下来。 “想必这些人,现在应该接到他的回复了吧,不知道,可惜的就是,看不到我的回复会让他们脸上出现怎样的精彩瞬间。” 崇祯也是有着自己的恶趣味一面。 在许多批示的奏折上,许多官员,乃至于大臣们,看到某些言语,可都是瞠目结舌的。 而一些所谓的皇上圣言,也就是从这些途径传播出去的。 为此,据说还有一些好事之徒,专门把他说过,写过的一些话语,总结起来打算编撰一本书籍卖钱的。 至于,会不会被专利局的人找上门,从而罚款罚的身上rou痛,心中心痛,那就不是崇祯所关心的事情了。 然后就是来哦懂的战局。 报刊上刊登的都是大名连战连捷,而崇祯看得却是物流的详细清单,其中的物资损耗,让他是一阵rou痛。 距离越远,损耗就越大。 占据的疆土越大,治理起来的时候,所需要的官吏也就越多。 这一次可不比以前,是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去治理地方的,报刊上已经宣传开了,辽东的土地肥沃。 足以产出足够多的粮食。 就算是其后寒冷也不用怕,道院设计的房屋,足以抵挡外面的寒冷,更何况还有棉衣和棉被用以御寒。 往后要是辽东的战事平息了的话,想要去关外置办土地的人,绝对会更多。 到时候又是一场属于上一阶层的盛宴,而老百姓也能够跟着喝一口汤。 “只是其中的些许布置还是要有的,免得一些人觉得天高皇帝远,生了不该有的念头。” 崇祯揉了揉鬓角。 站起身来,走到身后挂着地图的墙壁走去。 “这里是要修建好几架大桥的,就是不知道如今的道院有没有可用的人才,来主持这样的建桥任务。” 大凌河是要修一道必须要有的桥梁,三义关和辽河也必须要有。 还有就是上游的浑河,太子河也都要连通起来。 不然兵力的投放速度,绝对会被放缓,而且还要影响两边的交通往来,没有外来的商人进去,路途遥远,就算是能够产粮食,运价也会高的离谱。 最后还会成为一个坑人的良政。 修路不算是多有技术含量的活,修桥则不然,各种力学角度的计算,承重能力,如何动工,都是有着最严谨的规划。 “如今看来想要和辽东刘兴祚他们紧密的联系起来,还得开着海运才行,造船厂应该在年底就会完工,可要想投入使用,还得等上一段时间。” 偏偏崇祯如今最不缺的就是时间,缺少的而是人才。 正在思索如何布局的时候。 高宇顺高公公就站在了门外, 低声的要求求见。 “皇上,袁老刚刚在袁府晕过去了。” “他老人家身体好好的,为何无缘无故的就晕倒了?” 崇祯转身看着高宇顺。 在昨天两人还逛街来着,看到街上的大媳妇,小姑娘,袁可立还是兴致勃勃的喊着世风日下,实际上比谁看得都起劲。 怎么转眼,人就躺下了? 难道是人老心不老,晚上多吃了两根人参,加了会班? 然后到了今日,累到了? 崇祯在心中胡思乱想,口中却在一本正经的询问着事情的经过。 “是袁老听到他的儿子,当兵去了辽东战场,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气急攻心,所以······” 高宇顺低着头,不敢再说下去。 在来时的路上,他就已经反应过来了,按理说袁老这样的人,其儿子若真是要去当兵,募兵部的人不可能不清楚其出身状况。 毕竟现在每一位士兵可都需要办理身份证明,以此来作为自己大明人的身份。 无论是以后记录军功,还是有所缴获,那都是需要用到身份证明的。 而晁刚知道了,也就是皇上知道了,可现在只有袁老还被蒙在鼓里,成了最后一个知道消息的人。 崇祯心中的胡思乱想,瞬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脸上的尴尬一闪而过。 袁老对于大明的贡献有目共睹,崇祯也是极为佩服的。 然而,所有作为子女的人,都是有着一颗反抗自家父母的心思,即便是袁枢这样的在旁人眼中乖巧,听话的人,也一样如此。 三十几年的被安排。 终于一招爆发,趁着自己的父亲,没有办法兼顾道家里,找了一个借口,跑了。 “通知一下晁刚,就说袁老病倒,需要他去看望,还有立刻让御医也跟着跑一趟。” 前一刻崇祯还在为着辽东的事情烦心,可下一刻就跟着头痛了起来,在一瞬间,他能啃面对辽东的复杂形势。 也不愿意去面对一位年长的老人。 特别是这样的一位老人,老来得子,还只有这么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