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六十五章待明朝说似与儿曹(三) (第2/2页)
都没有发现,可见建奴是没有人才的。” “他们只懂得打打杀杀,哪懂得治理天下,要我说,现在就连打打杀杀都快要丢掉了。” “要是皇太极知道,离着自己沈阳不远的地方,就有着他们建奴们梦寐以求的矿藏,会不会被瞬间气死。” “我觉得应该会,不过他的那些皇后们可得重新嫁人了,听说这些蛮子们的风俗就是子承父业,不知道······” “咦···你这人的想法好那啥。”随即话头一转说道:“估计他儿子们可能看不上,要是年龄太小的话,那个···那个···” ······ 刘文秀尴尬的看了一眼坐在身边的韩枫。 这些士兵们现在可是可是什么都敢说,前一刻还在说着关于矿藏的事情,下一刻就歪到了不知道几千里的地方。 韩枫心中举得有趣,他自己在王冲的手下打仗的时候,也都这个样子。 没想到刘文秀带出来的兵,也没有多少不同。 他都有些怀疑,是不是领兵作战越厉害的人,带出来的兵,都差不多一个样子。 别看这些坐着的将官们,没个整形,战斗力那是不容小觑。 刘文秀听着这些混蛋,一个个的越说越离谱,重重的咳嗽了一声。 才安静了下来。 “消息只限于会场中的人知道,原因是什么,想必不用我说,诸位也都清楚,从现在开始,我打算派出一队两百人的骑兵队伍,在建奴的控制区域打游击。” 兵法上的虚虚实实,在许多时候很简单。 自己的兵力很少,可集中起来之后却很强大,足以在敌人控制范围之内流窜的时候拉扯住更多的敌军。 从而让敌人疲于奔命。 这种战斗方式,还是原来大凌河堡的李过李将军用出来的。 效果还都不错。 最后打的建奴们只要听到枪声,就开始发抖。 而此次,刘文秀不是不想弄出更多的火枪骑兵,而是战马缴获下来的很少。 多积礼的败家方式,让追在后面一直打的刘文秀心疼了好一段时间。 不断的派出骑兵来迟滞他们的队伍。 而当时由于兵力太少,还不得不应战,打到最后,歼灭的其并不少,可存活下来的战马就不多了。 火枪在对付骑兵的时候,纸弹可是不长眼的。 瞄准人还没有瞄准战马来的更容易一下,而且当时他也没有办法做更精确的指挥。 当时他刘文秀带着的士兵也都是一群新兵。 几场战争的洗礼,才变成了老兵。 “打游击算我一个,火枪骑兵我是练过的。” 韩枫立刻就该自己报名了。 他来时捞战功的,可不是来闲逛的。 虽然清理溃散的建奴,也算是一场战绩,可那个也太容易了一点。 除了一开始的收获很多,现在好长时间才能够遇到一个。 战马有了,懂得骑马的人可不多。 更别说还要在马上射击了。 有着一个有经验的人带领,刘文秀立刻就放松不少,战功他也需要,只要韩枫做的够好,他的功绩也一样不少。 报名之后的韩枫忽然凑在了刘文秀的耳朵边问道:“这次发现鞍山矿藏的人是谁?新兵里面,我可不觉得有谁有这种本事。” “你不知道?” 刘文秀还以为韩枫留下袁枢,就是看出了袁枢的本事。 还想着怎么开口,把这样的人才,划拉道自己的手中。 “我这不是正在问吗。” 韩枫心中一阵郁闷。 他带出来的兵,也都是知根知底的。 谁有多大的本事,心中也都有数,不过大都是在打仗方面。 “袁枢认识吗?” 刘文秀低声说道。 袁枢是是,他是知道的,袁可立的儿子,还是家中的独苗,更是和在盖州无私奉献的李邦华相互熟识。 对于袁可立的丰功伟绩,刘文秀知道的很清楚。 当时在皇上的身边,他也没少收集关于袁可立的所有消息。 那几乎是可以不用任何的修改方式,编撰出一本话本,而且还是很畅销的那种。 越是了解,就越是发现,在当年大明的那种状况之下,想要给国家做点实事的人,要有多大的才能。 不但要处理好朝堂的所有事务,和那些心怀鬼胎的大臣们勾心斗角,还得和关外的努尔哈赤较量。 袁可立当时所能够借到的力量简直是少之又少。 就是已经算是成功了。 奈何用皇上的话说:猪队友太多,就是有着神一样的谋士,也难以改变当时的局势。 “认识,你说的是他?” 韩枫吃惊不小。 他是看过袁枢的训练记录的,体力锻炼勉强通过,火枪射击也是勉强通过。 兵法韬略也是堪堪及格。 就是在其中的强项,也不过是绘画······ 想到绘画,韩枫立刻就明白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能够被晁刚将军和王冲上将军特意交代要照顾的人,那会是简单的人物,他一开始只是想到了袁枢的特殊身份。 谁能想到,人家看起来弱不禁风。 本事却是不小。 “看来你是不了解袁枢的本事,这样说吧,这个人我要了。” 从韩枫的语气当中,刘文秀立刻就察觉到了韩枫的心思。 要这样的一个不被重视的人才,应该没有多大的难度吧? “这人不可能给你,他不能上战场,在后方安全才能够得到保障。” 韩枫立刻拒绝。 想什么呢? 他往后也是要南征北战,四处争取军功的,哪能把好好的人才拱手送人,就算这人现在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那也别想。 他已经能够想象得到,今日要是答应了刘文秀的要求,回去京师之后,不知道会被多少人给笑死。 “我不需要他上战场,只要他在后方整理那些零碎的地图就成。” 每个人都有用处,就看你安排的位置对不对了。 这是他跟在皇上身边,最深有体会的一句话。 张鹤鸣有什么本事? 不过是能够写几篇文章,这样的人大明多的是,可进了宣部之后,那就是如鱼得水。 现在不知道京师多少人,都想着自己能够上一次报刊,给自己扬名的。 张国维呢? 也不过是一个书生,还贪生怕死。 可那又如何? 人家该大明搞建设的时候,那种本事谁不佩服? 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 而道院之中就更多了。 都是工匠,以前也都穷困潦倒的,吃饭都成问题。 可现在呢? 用对了地方,就是大明崛起的希望。 当然现在已经不是希望了,而是事实。 乐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