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八十九章最数古徐州(五) (第2/2页)
··· 每个人把每个人打听到的东西,结合在了一起,就猛然发现,此人真的是一身的才华。 私德上面无可挑剔,就是在调解邻里纠纷的时候,也没见到有那个地方不对。 最多就是打伤了人,可也给出了合理的补偿。 只看明面上的消息,似乎余进儒能够做一位知县都绰绰有余了。 “这么一个完人,你们信吗?” 在别人还在满腹感慨着此人的了得,崇祯忽然问了一句题外话。 完人? 这世上有完人吗? 正是因为各方面都太过完美了,反而才是最大的问题。 不管是谁,身上好多或少都会有些小毛病,而做官从来都是很得罪人的事情,前提是按照大明律来坚决处理。 不然哪能随便一人都要说好? 李长庚还在想着,怎么把这人弄到自己的手上,好好的培养一下,也算是能够帮他做事。 尽管年纪大了一点。 可好歹是有些真本事的。 而高弘图却在琢磨着,这样的一个几乎没啥缺点的人,到底是那个地方被人找出来了问题。 他是不相信完人的。 南京城内这样的完人可是很多的,结果如何? 他要不是跑得快,也必定会被魏国公他们给软禁起来不可。 眼前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云里雾里,一点都不真实。 而且其中流露出来的气息,他也很熟悉。 此时皇上的问话,正好说中了他的心思。 “不信,整个榆树镇上的事物,都有点太过虚假了。” 说着,高弘图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其中着重强调,如何如给一个人造势,让其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这样的人,可以骗过老百姓,却绝对骗不过同样熟悉套路的人。 崇祯仔细的听着,这都是他一知半解的。 造势他知道,它还有另一个说法,就是叫做帝王心术,又叫屠龙术。 原本就是在世家大族的手中掌握着,随着朝代的更迭,也有一部分流向了民间。 江湖草莽也是有能人的。 如若不然,也而绝对出不了一个开局一个碗,最多腰上缠上一根草绳,手中再多拿一根木棍,就打下了诺大的大明江山。 而这个小小的榆树镇,居然也出了这样的一个人物,让崇祯是好一阵意外。 历史上在他的记忆中,可没有这样的一个名号流传下来啊。 难道随着他对往后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更大的蝴蝶效应? 心中暗自嘀咕着:这是在给他增加治国难度,还是老天爷看他不顺眼了,要修正一下历史的进程了,所以特意给他安排了这么一个人? 行走了数天时间,今日也算是休息一下。 随着大明的物资,渐渐的丰富了起来之后,出行就方便了许多。 帐篷管够,带着的锅碗瓢盆,也都一样不差。 几人说了一点各自的看法,就无所事事的各自分开做着各自的事情去了。 翌日。 官道上迎面走来了一群人。 一个县衙当中的所有官员和巡捕司的人都来齐了。 先是和外面的护卫们交谈了几句,最后只有李长庚一人前期交涉。 时间不长,这些人就越过了帐篷的驻扎之处,往榆树镇的方向走去。 时间不长,外面就送来了一卷卷宗,看上面的墨迹,还都是新鲜的,字写的并不怎么好看,显然是读书不多,可也在用工学习。 “真是长本事了,合纵连横,欺上瞒下,这些手段居然没有多少人发现,简直是天衣无缝的表演。” 崇祯看罢卷宗,心中思索着,要是把他放在余进儒的位置上,能不能做的比他更好。 最后不得不叹息一声,自己是做不来人家的这种算计的。 自己只会算账,而人家算的是人心。 左右逢源,能够把这些人卖了,还在帮着说好话。 若是不把这些仇人们都集中在一起说清楚整件事的经过,怕是即便是余进儒死后几百年了,都会有人念着他的好。 “看看这些,利用彼此仇恨的村子,居然也能够整合出利于自己的资源,是个人才啊,就是好几次县里的人下来做巡查,都没有任何的一点发现。” 说实在话,若不是其中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位是锦衣卫的人。 好真就发现不了这种问题。 本来这名锦衣卫还想着自己利用职权,给自己的村子拉来一点好处的,谁知道居然玩崩了,差点把自己都给埋了进去。 几人传阅过卷宗之后,都仿佛实在看一场三国时期的那种话本。 虽然只是一个小镇子,可其中使用出来的各种计谋,简直是让人不寒而栗,要是这样的人,进入了朝堂,又会是什么样子? “好在没有出人命,只是贪了一点小财。” 李长庚略微惋惜的说道。 人才是个人才,可就是路子走偏了。 “若是此人科举的话······” 话只说了一半,就在也说不下去了,因为他看到了最后的一卷写着,此人也是进行过数次科举的。 不管是以前的八股文科举,还是现在这种掺杂了数算的科举。 怎么考都没有办法考过。 此人也有过作弊的心思,可每一次都带着小抄进了考场,奈何每一次都是没有押中一题。 从而无缘官职。 也就在崇祯清理了地方之后,只是简单的考核了一下,就立刻被任命为了镇长。 不然一辈子都无缘官场。 “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崇祯好笑的瞧了李长庚一眼。 人家科举是考了的,只是没过,有时候人还真得认命,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再强求都是一场空。 “臣还是这句话,此人是个人才。” 李长庚拿着卷宗怔怔无语,他也是求过官的人,自然也明白求官途中的坚信。 有本事,和能不能够科举。 实际上是两回事。 能够过了科举,只是证明了你有能力胜任这一个官职,可不代表就比没过科举的人聪明多少。 “人才啊,我也知道此人是个人才,可这样的人才,你让朕怎么放心用他?还有就是大明律到底要怎么判他?” 崇祯也在惋惜着。 大明律不能废。 这是大明的基础。 可也要想一个好点的拌饭,留下这个人才行。 别看崇祯说的很严重,他也看中这样的人才,身边的政事参谋,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不过他自己也得小心的用着。 免得过上几年的时间,老朱家的江山就要姓余了。 不得不防啊。 乐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