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九章佳处缥渺著危楼(三) (第1/2页)
崇祯大明第四百九十九章佳处缥渺著危楼一朝天子,一朝臣。 可不管如何,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换的多,地方上的官吏,却很少被换掉。 可到了崇祯这一块。 不但那朝堂被换了个干净,就是地方上也没能幸免。 认真说,不只是衙门的人,还有地方上的士绅们,也恶斗跟着一个个的“倒霉”了。 只要身上有命案的。 那都得去工程队劳改。 凤阳府离着南京城只有一河之隔,南京城都是些什么人,凤阳府也就不逞多让。 当年逃跑的官吏,可是差点把秦淮河都给堵住了。 然而,逃过了李定国的清理。 却没有逃得过魏国公徐文爵他们的贪婪,失了权势的人,只剩下了银子,还是在一个律法凋零的南京城。 这些曾经用在百姓们身上,搜刮民财的官吏们,也总算是尝到了旁人把他们的手段,用在他们自己的身上,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画舫沿河而下,速度很快。 沿岸的景致,也都在飞快的后退。 一群从京师来的人,很少有乘坐船只,除了那些侍卫们,几位文臣,少有不晕船的。 凤阳府的码头在望。 码头上已经被士兵给清理了出来。 崇祯看得仔细,也就只有孙传庭干得出来这事,其他的官吏,可都是文件下达下去,不用迎接,就绝对不会前去迎接。 即便是心里再想见见天颜。 也都得在心里忍着。 “臣,孙传庭叩见皇上。” 少了万岁,孙传庭在躬身行礼的时候,依旧不是很习惯。 崇祯下了画舫,看了两眼孙传庭,自从走出京师之后,就只听说不断传回去的消息,再次见面,只觉得晒黑了不少。 一身儒雅的风姿,也只剩下了硬朗和干练。 “朝廷的公文,你是接到的。” 崇祯面无表情的看了四周一眼,林立的士兵,让码头上看不到任何一个工人。 虽然如今已经是十二月了。 天寒地冻,可在这个重要的码头上,每一天的货物进出量也是不少的。 总会有人想要出来干活,可如今却全然看不到。 “若是我的记性没差的话,上面说了不用地方上的官员前来迎接,你是觉得自己特殊,还是认为自己的俸禄够多,想要给朝廷省下一点开支?” 搞特殊化,崇祯不是不喜欢,而是他觉得,只要自己开了头了,往后的皇帝,可不像他这么节俭。 攀比之下,最后能弄出怎样的铺张浪费。 不用多深想,就能够清楚一二。 孙传庭低着头不说话,被皇上训斥,不是一次两次了。 次数多了,似乎还能够拉近两人的关系,不过这么做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像告诉皇上,他这样的老人,也是需要还战功的。 一直待在衮州,安逸是安隐。 可在想要上升一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想要军功无可厚非,天下那么大,还怕你打仗不成?” 崇祯已经能够看穿孙传庭想要表达的意思,不是崇祯忽然变聪明了,而是孙传庭表达的意思实在是太明显了一点。 “跟上。” 没有等来孙传庭的辩解。 崇祯冷着一张脸,冷哼一声,也额不理会跟在身后,两条腿已经软的站立不稳的李长庚她们。 走了一路都好好的。 快到南京了,忽然来这么一出。 是想要干什么? 若是整个大明的将官,都像孙传庭一样,自己是不是都要满足他们的要求? 崇祯承认,孙传庭做事不错,能力也很强。 可这不是孙传庭可以任性的理由。 多大的人了,还像小孩子似得,会哭就有奶吃? 随着崇祯,沿着官道,往凤阳府的府衙走去,码头上的戒严,也就开始收兵了。 去凤阳府府衙的路上,都很沉默。 崇祯在船上来的时候还好好的,忽然就发了脾气,在李长庚和高弘图他们的心中认为,孙传庭的做法,是和朝廷的公文不相符。 可到底是为了皇上啊。 本是小事,突然计较起来,总是会让人很伤心的。 孙传庭也以为是一件小事,谁想到自己最后做出来了,眼看着就要兜不住了。 心中一阵郁闷。 他只是想要用这种方法,告诉皇上自己很委屈,也需要功劳继续往上走,可一直待在这种地方,眼看着就要 养老了。 还是赶紧换一个地方的好。 明着说,他不敢。 也就只能用这种方法了。 王冲不着痕迹的看了孙传庭一眼,总觉得孙传庭出了京师之后,就像是换了一个人。 心中暗道:难道曾经的老-毛病又犯了?果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己要不要上去说几句好话? 只是瞧着道路旁边准备好的马车,皇上都没有乘坐。 心中叹息一声,只能祈祷孙传庭自求多福了。 前面走着的崇祯,很少走这么远的路。 原本以为,可以很快就到达凤阳府的府衙,所以才没有乘坐马车,然而他失算了。 走了都快半个时辰都没有停歇。 还没有到达目的地。 而空闲的马车,就跟在他们的队伍后面。 自己走的并不快,却已经累的额头上出了汗珠子,跟在他身后的人,也都跟着一声不吭的在受罪。 直到走的实在是走不动了。 崇祯才停下了脚步,向着孙传庭招了招手。 “皇上。” 孙传庭的个子很高,比崇祯都要高出一头来, 此刻站在崇祯的身边,要多不协调,就有多不协调。 “直到为何朕会发脾气吗?” 孙传庭心里嘀咕着:要是有人能够猜透你的心思,是不是要被拉出去送进工程队? 腹诽的话,他不敢说,只是一个劲的摇头说“不知道”。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不少人都在说,可有多少人做的到?朕知道你们心中的想法,可官府的公文,就是公文,可以早上面做文章,做好文章,可绝对不能够往恶习上面去引导。” 说实在的,崇祯都觉得,自己给这些武将和文臣们的权利很大了。 不过相同的就是,监管的也很到位。 一层套一层,一环套一环。 道德这种东西崇祯是半信半疑的,只有严谨的规矩和坚持大明律,才是真正让大明长盛不衰的根本。 “今日,朕要是乘坐了马车,也接受了你所谓的好意,是不是明日就会有人效仿?大明穷啊,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也就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