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零七章烽火连空明灭(一) (第2/2页)
培养出来的学子,是给大明增加实力的,还是给青楼增加业务的。 李长庚心里一真郁闷,早知道就不问了。 总觉的皇上的这个回答,又给大明的教育事业,掺杂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接下来就是冬季的防寒问题。 很可能因为烤火,引起的火灾问题。 一连窜的事务,都在等着解决,虽然外面没有下雪,此地的其后,可没有京师的寒冷,可在冬季干活,还是一种很折磨人的事情。 “务必保证百姓们吃饱穿暖,不然干活的时候,他们可不会给你认真起来。” 所有的工程,都必须保质保量。 崇祯可不想以后,继续在这上面,花费巨大的精力,来翻新。 这一年的冬天,对南京城的百姓们而言。 是近几十年中,最幸福的一年。 官府的官老爷换了。 就仿佛头顶上换了一片青天。 在干活的时候,他们生怕今天用了他们,明天就不用了,特意的想要加班加点的赶出一点工程进度。 然而,最后被告知。 每一天最多只能干四个时辰,多一刻钟都不行。 习惯了没日没夜的干活,突然发现,一天干活四个时辰,浑身都是不舒坦。 总觉得,这么下去,自己的工作迟早会没了。 有心中忐忑的,等着工钱养家糊口的,不断的去找工头,说明情况。 “头,你这不让人加班,我们大伙,拿着这么高的工钱,心里不踏实。” 陈老汉从来都没有这么一天,会因为拿的工钱多了,轻松了,而心里不踏实的时候。 说来也是奇怪,曾经他一天不眠不休的,干活八个时辰。 都是一边咒骂着老爷们,一边狠自己怎么就没有那么好的命,出生在富贵的人家中。 从生下地,都不用干活。 可现在,明明还没有达到他心中的那种理想程度,可依然让他感受到了一种不真实。 什么时候开始,官府这么照顾老百姓了? “有啥不踏实的?这年头,还会有人抱怨工钱给的多了?” 工头眼睛一瞪,语气莫名的问道。 他本就是打仗出来的伍长,从卫武军中转业过来,也就是临时做一段时间的工头,此刻明明没有发怒。 可一身的杀气,还是控制不住的喷发而出。 让问话的陈老汉,呼吸一滞,艰难的咽了口唾沫。 不敢轻易的的再说话。 “没是了,就赶快回家,我知道你个老小子,看起来年纪大,实际上还娶了一房媳妇的,孩子快出生了吧。” 工头感慨的问道。 他在军队中的时候,可是有不少大户人家的闺女,都想要说给他的。 可等着他挑挑捡捡的时候,却是等来了转业的通知。 然后就没人再上他们家的门了。 如今就是想要娶媳妇,都很难找到,那些曾经送上门来的大家闺秀。 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就仿佛错过了他的一生。 “回去吧,把让家里人等的久了,你是干了活的,工钱即便是给的再多,那也是你应得的。” 南京城没有经历过乱世。 可在原来的那些官吏们的治理之下,都不如乱世来的好一点。 这样的场景,发生在了南京城中的各个角落。 穷苦人家,似乎有了一种一夜暴富的感觉,仿佛眼前的还日子,恍若梦中。 一月,就在各处热火朝天的工地当中,飞快的过去。 除了知道朝廷建设了一所专门给女子做学问的金陵女子学校之外,就再也没有了旁的,有意思的消息。 关于皇上来到了南京。 百姓们是不怎么关心的。 此时,百姓们谈论的最多的就是,今天吃红薯,还是吃土豆,要不就是奢侈一点,加上一条咸鱼。 不管如何,总是有rou味了不是。 至于米饭,虽然工钱挣得很多,可到底是舍不得一天到晚的吃大白米饭。 除了日常的吃饭开销,就是那些便宜的衣裳。 据说都是用机械织出来的,而对于此时百姓们有限的认知来说,机械到底是什么,都没有多少人知道。 只有以讹传讹,说是一种不用人去做事的新鲜东西。 就像是,传说中的法术一样。 手指一指,然后衣服就做成了。 李长庚和李定国他们,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总算是捋顺了南京城的里里外外。 统领着南京城军队的高杰,也早早的带着手下,开始在南京的可控制范围巡逻了。 接下来的平稳发展,只要不出大问题的话,只需要再来两个月的时间,让当地的百姓们习惯了现在官府做事的方法。 之后的管理,就会容易许多。 到了那时,就是对淮安,杭州,苏州等地,清理的时候。 在时间刚刚到了二月初的时候。 崇祯就接到了京师的一些消息。 有关于宫里举办的那一场宴会的事件,也有周皇后签署了使用储备物资的消息。 更有辽东的冬季战事。 其中还有一些奏折,对于举办宴会事件评价有好有坏。 好的哪一些奏折,崇祯都给了回复,而说周皇后是铺张浪费,完全没有一点勤俭节约的皇后样子的话,崇祯都选择了留中不发。 只有关于周皇后签署使用储备物资的奏章。 不知道是朝中的大臣们,有过私下的交流,还是怎的,都是在说,这样下去,皇上的大权就会旁落。 大明就会出现第二位女皇。 总之,都是担心的仿佛天要塌下来似得。 崇祯是当着李长庚他们的面,把这些奏章,都让王冲给读了一遍的。 上面没有署名。 自然也就不知道是谁的奏章了,或许写奏章的人,心中还很庆幸,庆幸皇上一直以来,都要求水文。 不然的话,谁写的奏章,只要看行文格式和使用句子的习惯。 就能够猜测出来个差不多。 “都给朕说说,这些人是不是吃饱饭了,没事干,你们觉得,把这些人都弄过来,在南京干活怎么样?” 万事开头难。 此时的南京,可是事务繁忙,内阁首辅,次辅等等,都是忙的恨不得把十二个时辰,变成了二十四个时辰来使用。 却有的人,总觉得自己很闲。 可以有时间多管闲事,这些事情,都是明摆着的,皇上都不急,这些人急什么? 邀功请赏,也不是这么来的。 “也不是不可以,朝廷可以规定一下,每一个知县,都需要在一个地方,干满十年时间,就必须调往其他地方任职。” 李长庚还没有想清楚,该如何回答,李定国立刻就给出了一个可靠的答案。 而这种办法,也是皇上在军队中推行的办法。 十年时间,将军互调。 以此来确保军队独大的局面。 乐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