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九章使君宏放(一) (第1/2页)
崇祯大明第五百二十九章使君宏放正午。 暖阳直直的照在官道上。 就像是正道的光,铺洒在大地上一样。 一队马车缓缓的行驶在宽阔的官道上,四季常青的是不木,排在官道的两旁,仿佛从来都没有感受到过,岁月的流逝。 在第二辆看起来的外观很普通的马车上,崇祯思索着,如何去面对,已经潜伏期来,还想要搅风搅雨的儒生们。 他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百虫不死,死而不僵了。 在读史书的时候,他有自信,不会犯秦皇一样的错误,让灭掉的六国,最后把秦给灭了。 也有自信,通过不断的建设学校,给百姓们开智,不断的淡化儒学带来的影响。 凤阳府的时候,他都有那种隐约的被人支配的感觉,可他不在意,军队在手,这些人也成不了多大的气候。 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些东西,总会被更好的规矩和学识所取代,更会让更多的人,清晰的明白,什么是粕糟,什么才是对自己有用的,从而做出如何对待传统的知识。 可要是,朝中的大臣们,都在某些时候,不自觉得拉偏架,又该怎么办? 或许这些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到底会对一些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可崇祯不敢赌啊。 要是他的军队中,也掺和进来了这种想法,那么他想要控制住,那就很难了。 如今的各种大明律,和一环套着一环的制度,更能够保证队伍的纯洁。 然而,人的思想,从来都是善变的。 在某些时间段,也是最坚固的,执拗的。 曲阜一行,本来是一场很平淡的旅行,看过了‘三孔’,也给圣人上了香,只是在亏要走的时候。 自己的两位大臣,却被人给留下了。 崇祯相信,一开始这两人是因为自己的言论,震惊的没有反应过来,可最后一人留下,另一人出来打算向他求情,又是几个意思? 儒学的兴衰,用得着他们来求情吗? 完全不需要啊。 要知道,他可是从来都没有,从官面上来禁止这一学说的。 最多就是在科举的时候,少出了一点关于四书五经的题目,多了一点数算和诸子百家的东西。 难道这就错了? 是他做皇帝的时候,太平易近人了,还是有些人,摆不正自己的态度,吃着大明的饭,还要挖大明的墙角? “皇上······” 坐在马车内的人除了崇祯,也就只有王冲和卫江两人了。 赶走后来回来的高弘图和李长庚两人,现在只能乘坐跟在最后面的马车上。 王冲迟疑着低声喊了一声。 崇祯抬头看去,眼神中带着询问的意思。 “皇上,臣在今早上,也是看过了那些儒生们,都是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其实只要不管不顾,这些人根本就翻不出大浪来。” 都是一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这些人的学问,对于百姓们而言,可没有多少吸引力。 吃不饱饭,还要让一个劳力,不去干活。 怎么看都没有任何的前途可言。 崇祯眼珠子一动,叹息一声,沉默了一下,缓缓的说道:“朕不是担心那些人,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可这些人坏事起来,可是一弄一个准,就怕朝廷当中,抱着这样想法的人很多。” 王冲闻言,也是头痛不已。 学派之间的问题,在很早之前,可都是不死不休的,也就朝堂被清理了很多次之后,如若不然,就单只科举这一件事,都会被人在朝堂吵翻了天不可。 皇上还想要出宫? 怕是真的出去了,还回不回得来,都是两回事。 文人很多时候,拿着口中的大义,可是做着最没底线的勾当。 若是翻开,这么多年,朝堂之上的一些卷宗,就能够很清晰的看出来,越是名声大,越是被吹捧的清廉的人,最后都差不多是个贪官。 不是贪财,就是好色。 当人,为了名声的人,也有少许。 可这些为了名声的人,大都本事不咋地,口号喊得不错,做事起来,还不如那些贪赃枉法之辈。 也是奇了怪了。 崇祯说完,也在心中盘算着,朝堂上的争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拉一批,打压一批? 都完了心眼,谁还会安心做事? 很显然这种办法,是行不通的。 “哎,崇高的信念都有,可在拿到了权利之后,又有谁还能够保证自己的初心?凿壁偷光的匡衡,被吹嘘的有多么的聪明,和勤奋,可后来呢?还不是奋斗成了 一代贪官,就是说他这种偷光的做法,本就是错误,然而在某些人的包装之下,粉饰的就仿佛是圣贤在世的做法,朕在想,要是以后这些人拿到了权利,是不是你我都是史书上的暴-君之类的人?” 凿壁偷光? 王冲一怔。 这个故事他听说过,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西汉时候的事情,若是没有记错的话。 此人长大了之后,还是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如今,他已经对皇上,如何解释成语,有了一种更加有准备的心里。 可此时,心中还是一阵无语。 这是,又一个成语被黄上风给祸害了? 不过,怎么听着,这么有道理呢? 能够把偷东西,哪怕是偷光,都说的是一种千古少有的文人轶事,也算是这些儒生们有本事了。 “后来成了大贪官?不可能吧?” 王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由得在周围看了一眼,忽然发现,一直跟着的高弘图和李长庚,这一次并没有和他们同车。 心中不是很自信的问了一句。 他只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至于后来的事情,就没有什么了解了。 若是真的如此的话,那么书生的笔,搞出来的这种春秋笔法,和断章取义,那就很了不起了。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 岳武穆都可以是民族的罪人,秦桧则会成为民族的大英雄。 这都不是不可能的。 毕竟已经有了前例可寻了,后来者不过是照猫画虎,没有任何的一点难度。 殊不知,要是他的心中的想法,真的说出来,怕是崇祯真的会点头水一句,不是可能,而是一定的话了。 “可不可能,你回去翻翻书不就明白了。” 崇祯没好气的说道:“哎···其实这些东西,知不知道,都没有多大的区别,反正读到这个故事的人,本意就是为了教育人,要学会怎么挤出时间来学习,只是取材的故事错了一点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