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六十二章欲与天公试比高(二) (第1/2页)
崇祯大明第五百六十二章欲与天公试比高研究上的难题。 崇祯是真的没有办法帮得上忙,大明的人才积累,也才刚刚开始。 每个地方都需要人。 缺口大的,崇祯都恨不得去做老实,亲自培养人才了。 另一边,袁可立也在黄龙的陪伴下,走了过来。 本来还在生着自己儿子气的他,在知道了城外实验的机械列车之后,不知道为何,又开始生龙活虎了起来。 仿佛人生中的一个坎过去了。 剩下的就是一片坦途。 “袁老,你也来了?” 崇祯远远的看到,袁可立脚步轻快的走了过来,身后的黄龙,一脸无奈的跟着。 “我能不来吗?机械列车啊,声音大的就像是天上打雷,不来看看肯定是不甘心的。” 袁可立满脸唏嘘。 嘴角的胡子,也跟着一下一下的抖动不已。 瞧着就像是一个顽童,在对着被人搞怪。 “在秦朝的时候,可是有滑道溜车的,可惜的就是,自从秦亡之后,这种技艺就没有人再记得起了。” 袁可立说的是没有记得起,而不是没有人给遗失了这种传承。 技艺一直都存在,可就是没有人想起来使用,这背后的道理,是为了什么。 如今他也已经想明白了。 军队的人不喜欢,是因为这种可以随时到达的列车,会加重皇权的掌控力度,将军们的权利就会相应的缺少自主权。 谁也不喜欢,已经远离了监督他们的人。 还会被不时的来检查一番,速度很快,还避不开。 文人也不喜欢。 其意思和武将也都差不多,于是这样的一种技艺,就封存了几千年。 正如秦直道一样。 谁不知道修路的好处,可又有那一个朝代的皇帝,真的会去修路? 也就隋朝更加大气一点,修路人家也修,可运河人家也挖。 而且人家还不缺钱。 前车之鉴,已经有了好榜样,为何后来的皇帝们都不用呢? 这个问题就很是值得深究了。 此刻被袁可立重新提了起来,崇祯也是一怔。 他不是很清楚这个,还一直以为是失传了,现在刚好他利用长远的眼光,又拾了起来。 感情技术一直在。 就是没有人想起来使用。 “皇上可是觉得,既然在几千年前,都有人会用,为何后来的人却偏偏不会了?正如现在皇上使用的那种流水线作业一样,在秦朝的时候,也哦度是存在的。” 袁可立脸上忽然有了一种沉痛的表情。 崇祯很不明白,说的好好的,忽然弄这一处是什么意思。 “儒学啊,若是整个国家的学问,太过于单一的话,那么后来者的想法,趋同性就会越来越大,想要在创造出来一点新的东西,就很难了。” 袁可立解释道。 长久的观察,也让袁可立意识到,整个天下的技术水平,似乎一直都没有多少的进步。 按理说,元朝没了之后,大明已经几百年了。 为何一个简单的元青花,到现在都研究不出来? 是这些人真的没有水平,还是说这一项技术的难度真的很大,需要更长久的时间来做研究? 都不是。 不过是工匠的待遇,差的快要吃土了。 既然不能够养家糊口,那么还会有谁去安心的钻研? 不值钱的玩意,最后有手艺的工匠,还会因为各种的问题,被朝廷征召,客死他乡。 要不是有着工匠的户籍制度,怕是大明早就没有工匠了。 文人的各项特权越来越多,最后百姓们的生活却越来越难过。 要是这些特权,给出一点在工匠们的身上,外面的建奴,真的会那么可怕? 几十万人而已。 难道大明的几千万人,都没有任何的办法? 崇祯听着袁可立的话,心中若有所思。 心中暗道,原来他一开始做的事情居然是正确的,现在就连一个资深的儒学大师,都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学说了。 “百家争鸣是很辉煌,可要想重新拾起来,可就难了。” 袁可立是老了,可经验和眼光,没有变。 崇祯的想法,在他的眼前,就像是一盏明灯一样,亮的不行,也就崇祯自己觉得自己这几年,好歹养出了一点城府。 外人是捉摸不透他心中想法的。 可实际上,不过是他自以为是的一厢情愿。 只是没有人揭穿罢了。 毕竟,谁也不喜欢一位,喜怒哀乐都看不出来的皇帝,在上面蹲着。 每天猜测皇帝心中的想法,不但费时间,有时候猜错了,还容易造成要命的麻烦。 “在艰难,这条路大明也必须走,那个叫汤若望的人,你还记得吗?” 听到崇祯忽然提起这个人,袁可立心中略一思索,就知道说的是谁。 此人是万历四十八年到的澳门,和徐光启的关系很不错,本来是有希望被皇上弄进道院之中去的。 可不知为何,被皇上一口否决。 到现在也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知道,他们一群人还有一个叫做邓玉函的,可以在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要不然臣还想着和他好好的交流一下外面的世界呢。” 别的人,袁可立或许会忘记,可邓玉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