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八十一章只识弯弓射大雕(一) (第2/2页)
不上蜀中的战事,只能眼睁睁的隔岸观火,他的军队根本就掉不过去,当然也存了消耗一些当地土司的想法。 算是崇祯为数不多,提前布局蜀中的办法。 这一次能够顺利的取胜,就是靠了秦良玉带回去的五百支火枪。 虽然是大明第一代的火枪,却也不是一般的队伍抵挡的了得,也就蜀中多山,寻找人的时间,都要比战斗的时间多。 如若不然,这场战役,早就应该结束了。 从天启元年,一直叛乱到现在,算一算,差不多已经有了十几年了。 其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简直不要太多。 地头蛇的危害,还真就是不比过江龙差多少。 “若不是最后安邦彦插入进来,奢崇明父子早就在几年前被灭掉了。” 说起这件事,秦良玉现在也是心有余悸,最危险的时候,还是建奴攻进京师脚下的那一段时间。 她进京勤王的时候,可是带走了不少的人马。 虽然最后没有用到,可在回去的时候,却又遇到了一场小规模的地震,若不是崇祯在他们离开的时候,给了不少当时工厂生产的特产。 还给而来五百支火枪,哪怕是赶回去之后,蜀中的局势也不容乐观。 大明四面楚歌,天灾人祸,蜀中又距离太远,兵力鞭长莫及。 一时半会还真就,没有了办法。 也就在后期,大明给出的物资援助,还算不错。 “嗯,这一点朕还是相信的,给朕说说那个朱燮元,朕记得他在前两年就已经病逝了,当时也已经是七十三岁的高龄了。” 崇祯得给此人一个好点的谥号。 之前没给,就是反贼还没有剿灭完毕。 朱燮元,原名懋赏,字懋和,号恒岳,一号石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山阴县人。 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苏州知府、广东提学副使等职,任内平反冤狱,革除民弊,又抚定织工事变。后为奉养父母而弃官家居十年,其后被起复为陕西按察使、四川左布政使。天启元年,受命 征讨“奢安之乱”,直到死在了平息叛乱的路上。 说此人没本事吧。 还算有点功绩,可要说有本事吧。 却平息叛乱,用时最久。 崇祯没有见过此人,就是上一次进京勤王里面,也没有这个人派出来一支队伍。 忠心与否。 还真就看不出来。 “朱大人是个能做大事的,只是蜀中的土司太多,有许多事情本就没有办法处理的很干净,所以······” 秦良玉的意思就是,剿灭奢崇明,朱燮元是有心无力。 崇祯也知道当时的官吏们都是一群什么货色,此时想来,是不是他对于这样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人,苛刻了一些? 崇祯忽然想到,看到的一卷卷宗。 上面写道:万历二十年,朱燮元登进士第,被授官大理评事。当时山西豪绅刘申等横行乡里,“死者枕藉”。既而事发,此案系狱十年不决。朱燮元受理此案,不为权贵所请,详细调查之后定案断决,平反者达到三百余人。 能够不畏权贵,似乎也就被当时的主流官吏们不待见。 毕竟权贵们,可都是当时主流官吏们的衣食父母,多少的银子,不都是从这些人身上发财的吗? 把所有的不法权贵没给干掉了。 这就是在断了当时不少人的财路啊。 另有:万历二十九年,朱燮元出任苏州知府。苏州财赋甲天下,邑县、府吏多有漏弊。乃于府库中编列各县之名,但凡乡邑的赋输送到的,就令该县官入库,自行封识此赋。等到支解进京后,再让某位官员亲自开验,全程不让府吏插手。属邑中自此也没有了借漏耗之名滥取民财的情况。 这个也是在断某些人的财路。 没了上下其手的机会,自然也就拿不到更多的银子。 难怪被发配到了那么远的地方,去做吃力不讨好的平乱事宜。 而且一干任劳任怨几十年,还没有办法得到多少来自大明的帮助,或许其中拖后腿的人还有不少吧。 “哎···朕心中有数了。” 由不得崇祯不叹息。 实在是,大明的能臣多得是,可就是不被某些拉帮结派的人待见,反而多方面打压。 要不然大明在他接手的时候,会是那种鬼模样。 要兵没兵,要钱没钱。 好不容易抄家弄出来了一点,自己才离开了京师一段时间,人家就能够给你花的一干二净。 出京师,就能够给你少一半。 历史上这种奇葩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多少,偏偏在自己还遇上了。 不得不说,当时的大明,已经烂到了根子上。 不推到重来,怕是只能个某些人耍嘴皮子。 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自然也就唤醒不起来一群没有道德的人。 大道理是人家口中的利器。 崇祯要是真的讲道理的话,怕是自己能够被唾沫星淹死,好在在一开始的时候,崇祯就只当自己是个吉祥物,每次上朝,只说一句‘平身’。 若不是这样的话,后来的那些朝中大臣们,似乎也不会大意的被自己连桌子都掀了,好没有反应过来。 “小顺子。” 走着走着,崇祯忽然喊了一声。 小顺子自然就是高宇顺高公公了。 “皇上,小的在。” 奴才已经成过去了,现在的太监,只能说一句小的。 “记一下,蔺酋窃发,使其得破成都,据蜀为窟xue;顺流而下,岂止黔、楚中祸哉!朱少师既以辑瑞就道,有叱驭去尔;乃旋车受事,死守睢阳,不独完城,复得歼渠。是犹剌猬以身为rou,入虎口而反食之者也。功之在蜀,伏波、武侯以后,得公而三之矣。乃天启之季,政在妇寺;少师宁失侯封,而决不归功帷幄。其孤忠大节,不更压倒时辈也哉!” 崇祯一口气说道这里,稍等片刻,接着严肃的说道:“谥‘忠定’” 这是一个很高的赞誉了。 原本的历史上,初谥“襄毅”,后来才改谥“忠定”。 而现在,就在一开始就定为了“忠定”。 乐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