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零五章却将万字平戎策(一) (第2/2页)
还是三朝元老的他,无论是见识,还是知识储备,都不是旁人能够比的上的。 在他的在记忆中。 历史上有两次次击败扶桑的前例。 唐朝时的白江口之战、明朝万历朝-鲜战争,其中万历朝的事情,他还是亲身经历,虽然没有参与其中,可整个过程,还是清楚的。 白江口之战发生在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龙朔三年,地点是今天的朱慈烜的封地锦江入海口。 当时,唐军正在攻打高句丽半岛上的百济国,扶桑前来救援。结果,扶桑的军队在白江口被唐军全歼,百济因此投降。战败后的扶桑,惶惶不安,生怕唐朝进犯,在沿海加强了防御。其实,唐朝根本不把扶桑这个偏远岛国放在眼里,压根就没想过去攻打扶桑本土。而此役也让扶桑真正认清了差距,掀起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潮。 到了大明朝建立时,扶桑就表现出了对中原的不臣之心。在太祖皇帝朱元璋派人诏谕扶桑朝贡后,袁可立还记得一些卷宗上是这么记载的。 “扶桑九州岛的怀良亲王是这样回复的:‘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 面对扶桑的不臣之心,朱元璋虽然生气,但还是把扶桑列入不征之国的行列,当时的具体原因,已经无法考究。 可事实就是如此。 明成祖朱棣时,扶桑为了在朝贡贸易中挣钱,表面上对明朝恭敬臣服,开始遣使朝贡。但随着扶桑的野心膨胀,扶桑逐渐从不臣之心,发展成“征韩亡华”的想法。 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扶桑最后一次向大明纳贡。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按照扶桑的纪年就是天正十二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加紧实施“征韩亡华” 策略。 并于明万历二十年悍然入侵了朝-鲜。 袁可立清晰的记得,万历二十年十月,明廷命令李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其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决心派遣各军援助朝-鲜。十二月,经略宋应昌、李如松率军七万人东渡入朝,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日抵达平壤,初八日合兵进击平壤,一举攻克,歼敌一万余人,俘获无数,日军逃窜,明军取得了入朝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史称“平壤大捷”。 “皇上,在大明的万历年间,是有不少人做过打进扶桑本土计划的,最早提出这个策略的是太仆寺少卿张文熙,他主张调动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四省的水师,直捣扶桑的本土。” 袁可立的话,让正在讨论着怎么出兵的人,都静了下来,既然前人也有过这样的考量,那么他们也能够从当中吸取一些经验。 尽管这两者之间的军事实力大不相同,可在自己还没有万全之策的时候。 也不放多听听。 见到所有人都在等着他继续说下去,袁可立也没有卖关子,紧急的军事讨论,要的就是快,和全面。 他自己说的,和前人总结的,也而不一定适合这个时代。 在袁可立的心目中,这个时代的军队,是最能够创造奇迹的,说出这些不过是一次参考。 “大明的水军,战斗力要比以前的高,这一点和荷兰人的战斗,就可以看得出来,再之后,万历二十二年,福建巡抚许孚远也提出了征讨扶桑的计划,然而他又提出军费百万的要求,财政困难的朝廷,最终没有同意。” 说道这里,袁可立叹息一声,整个大明,从开国到如今,也就崇祯的手上,朝廷从来都不缺钱。 这是旁人羡慕不来的。 要是当时万历皇帝国库之中,有这么多钱财的话,扶桑早就被打下来了。 其他人闻言也是一怔。 他们没想到,连续两次攻打扶桑的计划,最后都是因为朝廷没钱,才不得不放下不提。 就是崇祯也是无语。 他的历史并不好,还真不知道大明有过这种计划。 该说,大明的皇帝,就是刚猛吗? 自己当年的小弟朝-鲜被人欺负了,想到的就是打到敌人的本土去。 从中说和,求和。 这样的想法,似乎都没有存在过。 “后来就到了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当时是扶桑后阳成天皇庆长二年,扶桑退出了议和,再次挑起了对朝-鲜的战争。 福建巡按徐兆奎、巡抚金学曾都建议调动浙江、福建的水师打击扶桑本土。 万历皇帝正式批准了这次作战计划,因为广西总兵童元镇熟识岛情,朝廷任命其为统帅,主持进攻扶桑。 不过,因为扶桑的丰臣秀吉死亡,扶桑退出了朝-鲜的战场,当时朝廷的国库也没有多少银子,不得不放下了这次计划。” 崇祯眼中吃惊的神色已经退去,只剩下惊愕,这是在逗他? 他还以为能够听到一些,在历史上没有记载的战争,合着连续几次都因为朝廷没钱,所以不得不放弃? “也就是说,大明的士兵,从来都没有踏上过扶桑的土地?” 崇祯面色有些难看。 人家倭寇来大明经常打秋风,整个朝中的大臣们,只想着防守,就没想过也出去抢一波回来。 袁可立尴尬的轻咳一声道:“是的皇上,不过这些人留下来的计划,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7017k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