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四章天时地利与人和(二) (第1/2页)
崇祯大明第六百一十四章天时地利与人和海上。 从釜山出发的洪承畴,用望远镜看着广阔的大海。 还有大海对面隐约可见的海岸线。 来之前他还恶补了不少关于海上的学识,无论是书籍上的记载,还是老一辈人的口耳相传,都无不说明海上天气多变的危险性。 然而,在他都快要看到对马岛的时候。 整个海面都是风平浪静。 空旷的大海上,只有铁甲战舰“轰隆隆”发出的巨响。 “史书记载,元朝两次攻打扶桑,就是从这里出发,一直打到对马的,这件事可是真的?” 洪承畴真的很好奇。 对于史书,被皇上让人仔细的修订了一遍之后,他就再也不相信其中的一些记载了。 骗人的居多。 还都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 而且越是吹捧的东西,越是经不住推敲。 如今就连一些,自己本来还很自信的学识,都有了一点怀疑和动摇。 “这件事是真的,元朝两度攻打扶桑,也两度占领对马,岛民均遭到元军屠杀,死伤惨烈。” 黄海将军杨廷麟在旁边说道。 一直飘在海上,对于黄海这一片的每一次战役,他都有过详细的了解。 元至元十一年;南宋咸淳十年;日本文永十一年,这一年的十月忽必烈命令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远征日本。 当月十九日,元军登陆了扶桑,元军的火药武器和弓箭犀利,扶桑死伤惨重,只能退守九州岛的山区。 不过想到这里,元军都已经开始使用火器了。 可到了大明的手中,从大明开国,到崇祯之前,都没有多少人重视过这件事,也就徐光启还没有进道院的时候,给朝廷大力提过这方面的建议。 奈何,朝廷之中,白痴居多。 徐光启的一场心血,最终都付诸东流,也就崇祯登基之后,才做了一系列的改变。 想的远了一些,杨廷麟收回发散的思绪。 接着说道:“当时元军也无法深入山区作战,难以扩大战果。随着战争的继续进行,元军逐渐疲惫,其粮草也逐渐陷入了危机。 统帅之间也出现不同的意见。到了晚上,元军担心扶桑偷袭,于是退回战船休整。 然而,晚上又风雨大作,‘官军战船触崖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元军决定撤回,宣告第一次东征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东征期间,‘军不还者无虑万三千五百余人’。” 洪承畴车默默不语。 这个扶桑的国家不大,运气怎么就这么好呢? 当时的中原,可都被元朝给占领了,偏偏一个孤悬海外的小岛,居然能够幸免于难? 都说天时不如地利,地不如人和。 可在所有的战役当中,天时和地利,才是占据了更大的一种优势。 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老天爷若是开眼了。 怎么打都是胜仗。 不然再如何努力,都是输得一塌糊涂。 毕竟就是《三十六计》当中,也说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两次攻打扶桑,最后都是一样的结果败北,不知咱们大明,有没有应对的手段?” 杨廷麟看了一眼洪承畴,小心的问道。 虽然两人都是将军的职位。 可就权利而言,洪承畴到底是要比他高上半筹。 “我 原以为,是船只走到了海上,还没有到达扶桑,就被飓风掀起的海浪打翻的,可听你的意思,是说打上了岸,最后不得已才退出陆地的?” 在来的时候,洪承畴也没有闲着。 方案做了不少,就是参谋们对随时出现的危机,都有着不同的应对措施。 洪承畴把这种元朝两次攻打扶桑的事件,当成而来一种给自己失利找借口传说,可也不妨碍他因为这种神奇的天时,来做出自己的军事规划。 “我还派人潜入对马岛,查找了一下这方面的消息,确认之后确实是这样。” 杨廷麟说道。 “这么说的话,那么这一场进攻扶桑的计划,都会我大明的火枪兵很有利了。” 洪承畴思索了一下,很快就找了一个应对办法。 “从东征的过程来看,元朝东征的失败的主要原因蒙古军队不适合跨海作战和登陆作战。 蒙古骑兵擅长草原、平原作战,一旦进入南方热带雨林以及山区就不满发挥自己的长处。扶桑列岛距离中原大陆很远,而且地形崎岖,只能依靠海军来登陆,然后进行登陆作战。 但是扶桑的地形也不利于骑兵的施展。” 剩下的话就不用说了。 不适合骑兵作战,那么就一定适合步兵作战,刚好大明最厉害的就是火枪兵。 天时似乎并不是如洪承畴自己想象的那么恐惧。 而地利,则是更对大明士兵的进一步优化。 山道崎岖,林深密茂,这些都不是问题。 大明的士兵,打过比这个还要艰苦的战斗,小小的丛林作战,只会对大明的士兵,有所加成。 杨廷麟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