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二十八章不日四方来贺(六) (第1/2页)
崇祯大明第六百二十八章不日四方来贺见李定国若有所思。 崇祯决定在说的详细一下。 “朕打算在每一个曾经在历史上,建都过的地方,都停留一段时间。” 一段时间,最少也应该是要二十年。 毕竟十年的时间,搬迁来去的也不是很方便。 大臣们可以随时走人,可人去了之后,住宿,生活等问题,也都得解决。 麻烦的不是一星半点。 李定国瞠目结舌的看着崇祯。 他想过很多,可就是没有想过,有一天一个国家的首都,居然是可以随时流动的。 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杜绝了一种山高皇帝远的弊端。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首善之地。 安全一定要提升到最高。 这么一想的话,许多地方上,还未曾被发现的顽疾,是也就可以无处遁形了。 “皇上是认真的?” 李定国处理过不知道多少的朝政大事,可就是这样的大事,还是第一次遇到。 他真的很怀疑,当年李长庚在内阁首辅这个位子上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每天烦恼着皇上,忽然之间想出来的注意而头痛不已。 要不然,当年他在接手内阁首辅位置上的时候。 李长庚交权会那么的爽快。 应该是被皇上的想法,弄怕了。 只有在大明还蒸蒸日上的时候,立刻放手,这样他以后在历史上的名声,才能够更加的响亮,更加的好听一点。 “暂时有这样的一个想法,也就想要问问,这件事是不是可行。” 别说李定国,就是跟随而来的周皇后,也是吃惊不小。 她只能说,自己的男人,是真的有想法。 而且想法居然还很奇妙。 可行? 这怎么可行? 若是现在朝廷之上,还是原来的那些儒生,肯定是要跳起来,喷皇上一脸的唾沫星子不可。 就这,还要找出一百个不能迁都的理由。 每一条都得博古通今,有理有据,仿佛真的迁都的话,会怎么怎么云云。 不外乎,就是自己在京师的许多地产,忽然一夜之间,将要缩水了吗? “臣觉得,这件事情,皇上还是在朝会上,好好的讨论一下才好。” 想了想,李定国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 反正,上了朝会,所有人都要背锅,没道理他一个人站在前面挺着。 要命啊这是。 “那成,等到诸位文臣武将都回来之后,咱们在好好的讨论一下这件事情。” 崇祯总觉得可行。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每换一个新的环境,都算是从新开始,也就从根子上避免了在一个地方久了。 龌蹉事情不断。 从而把皇帝给干没了。 他是要把皇位传下去的,可不是传给自己的子女们一个危险的职业。 哪怕是到了最后,皇帝手中没有了巨大的权利,可一个象征着国家形象的吉祥物,也一样是可以衣食无忧的。 做多就是心中苦闷一点而已。 毕竟做傀儡,也比做亡-国-之君要强上太多,金饭碗啊。 多少人都求不来的。 不知不觉中,崇祯也快要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一群人,虽然没有想着固化阶级,可一直都在不遗余力的固话着皇权。 也不对,应该是皇位。 权利这玩意,还是让给内阁首辅去争吵吧。 做皇帝的,要是没有远见,那就做好吃瓜的准备就成。 很快。 一次梧桐枝之行就结束了。 转眼之间,时间就到了盛典的开始。 六月六日这一天,也被朝廷定为凯旋日。 庆典如期而至。 各国来到大明的使节团,一脸懵逼的看着眼前的舞台。 辉煌,巨大。 似乎整个大明的繁华,已经浓缩到了这一点点的舞台之上。 尽管听不懂台上的人,在说的什么,唱的什么。 可一开始的编钟,辉煌大气。 仿佛一条历史长河,扑面而来,即便是不懂的其中的韵律,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大气磅礴。 台上的文臣武将,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同声肃穆的唱着《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连三遍,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 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瞬间就感染了在场的听众。 崇祯坐在中央。 周围都是他的臣子,分文武两列,分别在左右按照既定的位置坐下。 而皇后和妃子们,则是在后面,带着皇子们,被大臣们的夫人围在中央,阶层无处不在,崇祯视乎也没有打算改变这样的格局。 在后面的就是使节团。 如痴如醉的看着高台上的演奏,恍然发现,大明这样的一个强大国家,是如此的让他们着迷。 强大的军队。 神秘的音律。 还有一种荡气回肠,厚重的历史韵味。 更加重要的是,大明的富有四海。 在京师的这么多天,他们可是走遍了每一处循序他们走到的地方。 繁华无处不在,就像是这一个小小的舞台一样。 自信也同样无处不在。 相比较而言,大明的一些据说是穷困潦倒的子民们,过的都要比他们自己国家当中的一些贵族们都要奢侈。 实际上。 李定国和晁刚商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